曹勇 蔣德偉
四川省酒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軍民融合是新時代國家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實現中國夢強軍夢的重大戰略,涉及基礎設施、裝備制造、人力資源、后勤保障等諸多領域。“十八大”以來,成都市積極貫徹落實國家軍民融合發展戰略,尤其加強在產業領域的體制機制創新,探索出以“四個明確”和“四項舉措”為主的“成都模式”,為新時代地方推進產業領域軍民融合提供了有益參考。
成都市是我國軍工產業重點布局的城市之一,經過“一五”“二五”“三線建設”的發展以及改革開放后的改造升級,目前已形成以航空航天、軍工電子為主的軍工體系,良好的軍工基礎使成都市具備了進一步探索創新的條件。
正確理解國家推進軍民融合的本質要求,是地方政府落實相關工作的先決條件。根據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領域是軍民融合發展的重點,也是衡量軍民融合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的論斷,成都立足支持國防建設,把“產業領域”作為“多領域”軍民融合的重點,在市軍民融合發展推進領導小組領導下,統籌產業資源,把軍工企業與本地產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為后續工作的開展把準了方向和基調。
產業領域的軍民融合涉及政府、軍隊、軍工企業、民營企業以及科研院所等多個部門,各部門職能不同、訴求不同。成都市政府將自身定位為承上啟下、溝通協調的紐帶和探索體制機制創新的平臺。“承上啟下”在于貫徹執行國家和四川省有關工作要求,并指導區(市)縣抓好具體落實;“溝通協調”在于加強與本地軍工企業和民營企業、資本的聯系;“創新平臺”在于把自身定位為國家推進軍民融合的“試驗田”,在軍轉民、民參軍等工作方面不斷探索與創新。
產業領域的軍民融合雖涉及軍品、民品,但卻不是同一個產業概念,其內涵和發展方式不同于一般產業。對地方而言,實現融合的前提在于找準“軍”和“民”的融合點,而融合點就是某些具體的產業領域。多年來,成都市一直致力于尋找軍工與本市產業的融合點,尤其是“十八大”以來,成都市立足在航空航天、軍工電子方面的優勢和良好的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產業基礎尋找適合推進軍民融合的產業點,通過軍工資源和民營企業發展提供了軍民融合的交流、合作平臺,使成都的軍民融合工作有了具體的內容。
軍民融合是一項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尤其是在當前軍工企業自成體系的局面仍未有效改變的情況下,其推進難度依然較大。從地方推進情況來看,大部分呼聲很高、舉措很少,對“融什么、怎么融”不夠明確。針對這一問題,成都市立足自身職能定位,并沒有匆忙的出臺規劃、政策,而是從軍民融合企業、服務平臺、產業基地的認定入手,以此為工作切入點,明確了工作對象,使后續工作得以有針對性地開展。
為進一步把軍民融合有關工作落到實處,成都市在“四個明確”的基礎上,又重點圍繞制約軍民融合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推行了“四項舉措”,取得了明顯成效。
國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是新時代增強國有企業競爭力和活力的重要方式。成都市在推進國有軍工企業混改中進行了積極探索,并取得了初步成效。成都某民口企業是我國目前唯一一家航空維修上市公司,該企業充分利用民營企業體制機制靈活、市場反應靈敏等優勢,積極參與國有企業混合所有制改革,于2015年成功收購某國有軍工研究所旗下集成電路制造企業,組建新公司,控股53%。該民口企業成為新公司控股股東后,發揮體制機制靈活、決策迅速、資金實力雄厚等優勢,積極推動新公司發展,促其成為國內首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集工藝開發、器件模型、產品生產于一體的化合物半導體集成電路開發平臺,填補了國內市場空白。
產業聯盟是實現企業協作、抱團發展、合作創新的重要途徑形式,但其組織形式較為松散。成都市通過建立以股權為紐帶的軍民融合發展聯盟,使軍工院所技術優勢和民營企業管理機制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其中,四川省商用無人機產業聯盟的經驗做法具有較強的代表性,該聯盟由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聯合四川漢科、中國電子第十研究所、第二十九所等成立。為推動科研成果的轉化,聯盟成立了專業的商用無人機飛行服務運營機構—成都漢天商用無人機系統技術有限公司。漢天采取聯盟成員單位參股的方式,依托成都飛機設計研究所在無人機領域的技術實力,以及聯盟其他成員單位在任務載荷、市場拓展、人才培養等方面的優勢,承擔起了以“翼龍”為代表的中高端無人機的系統銷售、租賃、操控培訓等業務。憑借過硬的技術實力,漢天贏得了客戶的青睞,市場影響力不斷增大。
為深入貫徹落實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成都市以中航成飛、中航成發為代表的航空龍頭企業在圍繞核心業務,整合民口資源、強化產業配套協作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其中,中航成發“小核心、大協作、專業化、開放式”的產業集群發展模式在推動軍民融合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中航成發關鍵工藝、核心能力由公司自主建設,原材料、部分鍛鑄件、部分成品件實行采購制。目前,在“共同投入、共擔風險、共同發展、共享成果”的原則基礎上,中航成發成功實現以社會化合作模式開展新機型,2016年,民企供應商產值占該公司外包總量的55%,同比增長17.4%。
軍工院所擁有豐富的技術人才和科研實力,一方面為軍事裝備研發提供技術支撐,另一方面可以通過軍工技術轉民用技術帶動地方產業發展。例如,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三十研究所依托自身在信息安全和保密通信領域的技術優勢,成立了衛士通信息產業股份有限公司,該公司已發展成為國內最大信息安全產品供應商。2011年,航天七院為推進軍民分線運行,打破體制障礙,組建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家院級實體公司—四川航天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重點發展汽車零部件、智能裝備和服務業,其民品收入占到航天七院收入的74%。
對于產業領域的軍民融合,其核心是“融合”,關鍵在“軍”、重點在“民”,實現路徑在于打通“軍轉民”和“民參軍”兩個通道。
推進產業領域的軍民融合,關鍵在于處理好軍工企業和民口企業、軍品和民品之間的關系,這需要地方政府在國家大的戰略框架下積極探索創新,充分發揮橋梁和紐帶作用。具體來講,就是要轉變發展傳統產業方式推進軍民融合的思路,充分調研掌握地方軍民融合企業的發展意愿的基礎上,明確工作對象,找準工作著力點,形成各級政府、各類企業和平臺的發展合力,使相關規劃、政策能夠有效落地實施。
產業領域軍民融合與一般產業單純的經濟功能、社會功能不同,其核心要求在于支撐國防建設,不能簡單理解為通過招商引資發展產業。目前,國內很多地方紛紛搞軍民融合產業園,照搬傳統產業園區建設模式,采取傳統的方式搞招商、上項目,收效甚微。因此,地方政府在推進軍民融合發展中,要對自身發展條件進行科學評估,充分認識軍民融合存在的困難,有關園區、項目要經過充分論證,避免一哄而上、重復建設。
軍工企業是天然的軍民融合體,在推進軍民融合中處于主導地位,但受體制機制約束,軍工企業自我配套、自我封閉的體系沒有根本改變。地方政府應圍繞軍工企業發展,通過構建多層級協調溝通機制,在軍轉民技術產業化、市場化方面創新試點。同時,應充分了解軍工企業需求和發展意愿,將軍工企業資源優勢、技術優勢與本地產業、企業發展結合起來,構建“小核心、大協作、專業化、開放型”的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
由于長期以來形成的進入壁壘仍未打破,以及技術自主可控、知識產權、違約等潛在風險,民參軍的渠道仍不暢通。地方政府首先應對具有“參軍”條件的民企進行篩選或認定,理清“參軍”的主體,然后成立由地方政、軍工企業、民營企業、科院院所、投資機構組成的產業聯盟,搭建民營企業、民營資本“參軍”平臺、軍工技術需求交流平臺,建立以軍工企業為核心的產業協作配套體系,把更多的企業納入到軍工企業的配套體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