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宏嬌 西北師范大學商學院
截至2017年11月底,甘肅省農村地域共布放ATM機1.06萬臺、POS機18.89萬臺,較年初數量分別增加了9.3%、19.0%,共發放7857.49萬張銀行卡,相較于去年增加3.7%,手機銀行和網上銀行的用戶數量分別增至1423萬戶和1568萬戶。定西市農村金融服務半徑已由8公里減小至2.4公里,初步落實了農村金融網點現代支付系統和助農存取款服務行政村兩個全面覆蓋,農民小額取現、查詢、匯款、轉賬、費用繳納足不出村成為現實。甘南州依托于村委會建成并運行327個惠農金融辦事站,使得農牧民大眾獲取基礎金融服務的成本有所下降。
自從2015年4月央行組織完成第二代支付系統在全國范圍內推行事務以來,銀行以法人為單位在支付系統“一點清算”獲得了貫徹落實,支付清算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得進步。2016年,支付系統總共處理了5221萬筆支付交易,金額為33.65萬億元,較上一年分別增長了39.81%、6.22%。其中,大額支付系統處理了1473萬筆業務,金額達33.20萬億元;小額支付系統處理了3380萬筆,金額達3630億元。
截至2016年底,甘肅省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已經為1636.4萬自然人,11.48萬戶企業及其他機構建立了信譽檔案,共收集了25.68萬條各類非銀行信息。而且,開展了對甘肅省人民銀行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的風險排查工作,組織轄內金融機構和微型接入機構對征信泄露風險開展自審,更進一步地規范了市場秩序。
隴南市金融機構以村或鄉為單位組建了貸款擔保委員會,推出了農戶聯保貸款等新型信貸模式,這種模式是以村民之間的相互擔保為基礎的。該模式有效盤活農村資產,截至2017年11月末,全市涉農貸款余額445.24億元,占全部貸款的73.3%,累計發放農村產權抵押貸款63.28億元,此中有33.5億元林權抵押貸款,9.56億元土地承包經營權抵押貸款,20.22億元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天水市武山縣金融機構摸索推出了隴菜通貸、政銀擔產業貸、農民安家貸等多種“固脫貧防返貧”信貸模式,使金融與扶貧產業、脫貧人口的對接渠道打通,走出了普惠金融扶貧的新路子。
首先互聯網的覆蓋面不夠:盡管甘肅省的互聯網覆蓋率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這還遠遠不夠,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離不開互聯網的全覆蓋。普惠金融的目標群主要是農村群眾及小微企業,行政村通寬帶剩余的這些最難攻克的點恰恰是重重之重。木桶效應大家都很熟悉,甘肅省互聯網的全方位覆蓋最薄弱的環節正好就是那些邊遠艱苦地區,解決了這些地區,整個甘肅省的互聯網也就實現了全覆蓋。
新時代背景下的創新也不足:雖然有些地方推出了一些適應當地經濟發展的創新金融產品,但這僅僅是部分措施,且處在試運行階段,還不成熟,且沒有大面積推廣開來。提供普惠金融產品服務的渠道也較為分散單一,擔保機制也很單一,這些都需要進一步地創新,創新力度需要繼續加強。
網絡平臺監管力度不夠:網絡的發展對監管的要求更高了,這意味著更大的風險與挑戰。利用大數據技術,各金融機構能夠掌握很多的客戶資料,現在面臨著又一個問題,普惠金融服務對象并不是網絡平臺能夠監管的到的,這就對網絡平臺的監管力度要求更加嚴格了。而且這也面臨著很大的風險,信息一旦泄露,后果會是很嚴重的。
對普惠金融的熟知度不夠:普惠金融對于很多人來說并不是一個很熟悉的詞,很多人對其還不太熟悉,尤其是那些普惠金融著重服務的對象。農村群眾文化水平低,可能不能理解什么是普惠金融,搞的很多宣傳活動對于他們來說也沒有多大的意義。我們要讓他們來接受它,就得讓他們體驗到它帶來的便捷。這就面臨著又一個問題,農村地區基礎設備,網絡條件的限制,并不能讓他們很好的體驗到普惠金融的服務。
通過以上這些分析,我們不難發現,這些問題的解決并不是說僅僅憑借政府的力量,或者是說靠各金融機構就可以解決,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政府、各金融機構、社會機制、個人及團體的力量共同去解決,每個層面能提供的解決方式不同,能解決的問題也不盡相同,但是各個層面一起努力,朝著共同的大目標發展,就會很徹底地解決這個問題。接下來我們分別從這幾個層面提出一些解決措施。
1.建立普惠金融風險分擔機制
發揮財政的杠桿作用,使引導基金、風險賠償基金、稅費補貼等措施得到完全使用,使普惠金融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成本收益不相對稱難題得到逐步緩解,使金融機構可持久發展普惠金融這個目標得到充分完成。
2.進一步完善征信體制
我國的征信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因為它所涉及的人口過于龐雜,而且沒有一個統一的征信系統全方面地系統地對中國居民做出信用評定。我國居民的信用沒有一個統一的整體的體現。完全可以擴大征信所要考慮的范圍,將居民的各種繳費行為、社交行為、交友關系、思想言論等都納入考察范圍,利用大數據將各種平臺的數據加以分析處理,確定一個完善、統一、一致的征信系統。至于中小企業、小微企業和個體經營者,全國企業信用公示系統是一個很好的平臺,可以把它也考慮在企業征信范圍之內。大數據的精準分析所帶來的個人信息泄露所導致的一系列風險是不可估量的。這就對征信系統的技術和科學化要求極高。區塊鏈的非對稱加密技術,時間戳功能能夠保護數據的私密和完整性。
3.盡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
我國目前為止,還沒有一門專門的法律規范約束普惠金融的發展,應該盡快出臺相關具體的法律以規范普惠金融良好快速發展。應使農村產權抵押的相關法律法規得到盡快完善,出臺規模更大、更具操作性的實施細則。為銀行處置并變現農村產權抵押物提供規范渠道。
4.研究設立各種基金
研發并成立鼓勵返鄉的大學生、農民的創業和就業基金,對一些解決農民工返鄉就業的企業提供補助或稅利減免,一步步使農村地域人力資源不斷流出的現狀得到緩解。這種情況的緩解對發展普惠金融有很大意義。
5.撤鄉并村
需進一步加大思想工作的強度,將退牧和退耕地區的農牧民遷至集中的定居點;并且撤并人口稀少的行政村,從而使管理的成本在很大程度上降低。
6.加強基礎建設
各級政府要積極與通信部門加強溝通,加大農村數字網絡的建設力度,使偏遠農村地區數字網絡不通問題、數字網絡已建地區數字網絡不暢不快問題得到盡快解決,使網絡系統成為銀行業金融組織解決偏遠地區金融服務空白區問題的有效助力。
7.發揮監管政策的引導作用
因地制宜地設立監管考核指標,使其與普惠金融的普及率等掛鉤。這樣一來,不只是為了業績,為了完成目標,達到考核標準,各個機構也會盡全力投身于普惠金融的普及。
8.加強跟蹤管理
要對金融服務覆蓋情況進行持續地跟蹤調查,防止已經消除的金融服務空白村出現反復,堅守工作成果。
1.繼續下沉網點擴大金融覆蓋范圍
各個部門還是要繼續多設金融服務網點,尤其是在那些原本網點就不是很多的地方;在一些邊遠地區,農村人口大量涌向城市,導致留在村里的都是一些老人和孩子,在這些地方,要多提供上門服務的次數,以便于他們可以享受到便捷簡單的服務。
2.大力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
要加大創新力度,多推出一些適合農村客戶的,有針對性的創新型金融產品,使其與農村客戶需求的匹配度逐步增加,使金融服務的包容性逐步增加。使農村客戶的認可度不斷提高。
3.精準有效地普及普惠金融知識
很多地方普及普惠金融都會采用發傳單的方式,我們不能說這種方法沒有作用,但是客觀來說在這種普及方式并不精準,一來很多農村居民是不認識字的,二來他們沒有意愿或者說是沒有意識去了解普惠金融。我們要以一種精準有效到位的方式去普及普惠金融,使普惠金融教育的覆蓋面積不斷變大,涉及到更多的人。比如借助“送金融知識進鄉村”活動和農村居民基礎金融設備使用培訓活動,與當地政府多多溝通,對農村居民進行多種多樣的培訓,組織知識競答,團體賽等多種形式的活動,讓居民生動形象地了解普惠金融,積極參與。
各個社會機制在普惠金融的發展過程中發揮著很大作用。但是存在著一個問題,很多社會機制機構在發展普惠金融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做出一些貢獻,但是,如果他們之間不相互配合,不相互溝通,不相互協商,各干各的,就會是一盤散沙,毫無作用。各個社會機制之間應該像人的五官四肢一樣,缺一不可,它們之間要相互配合,使得普惠金融這個“巨人”走得更快更好更穩更長久。
農村地區的群眾有很大一部分是文化程度很低的,這就限制了他們的脫貧致富。并不是說ATM機、POS機的投放量增大就會擴大普惠金融的普及率。我們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農村很多居民是不會使用ATM機的,更不用說使用各種手機APP線上進行各種操作。這樣一來體驗就極為重要,得讓農村居民會用它,體驗到使用它的好處,才能逐步接受它,習慣使用它。農村經常有一些非正式組織存在,而且這些非正式組織的影響力是巨大的,比如廣場舞隊伍、還有鄰里之間這就是典型的非正式組織。這種非正式組織的作用我們要把它發揮到極致。很多農村居民剛開始不會使用微信等社交軟件,他們之所以會用,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他們所處的非正式組織。他們長期地相互影響,使得他們逐漸接受新事物。所以說帶頭作用很重要。正如微信在農村逐漸覆蓋盡可能多的群眾,普及普惠金融也能夠以相同的方式實現。農村都是以“社”或“隊”為最小的正式單位存在的,還有一種情況就是各種農村合作社。不管是正式組織還是非正式組織,在普惠金融的普及方面都有很大的作用。我們要把這種正式和非正式組織的作用發揮到最大以助力普惠金融在農村的普及。
本文分析了甘肅省普惠金融發展的現狀,存在的一些問題,從政府層面、各金融機構層面、社會機制、個人及其團體四個層面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建議。我國農村很多地區和甘肅省一樣,在發展普惠金融的過程中也存在著相同的問題,可以相互借鑒學習,促進普惠金融的快速良好發展。人與人之間是相互平等的,不只是大的機構、企業、富人可以享受到金融服務,小機構、小企業、平常大眾、老百姓也可以享受到一樣的金融服務。讓普惠金融的深度更深,廣度更廣,讓其惠及更多需要金融幫助的人,這是發展普惠金融的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