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蕊 北京農業職業學院
延慶區隸屬北京市,是首都生態涵養發展區。始終堅持發展生態友好、就業富民的綠色產業。近年來,隨著北京市深入實施《共同致富行動計劃》,延慶區低收入農戶實現了經濟增長,生活質量也有了普遍提高。但是,由于受到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發達以及經濟發展相對落后等主要因素的制約,延慶區農村勞動力資源存在著老齡化嚴重、農民健康狀況較差、文化水平偏低、農民轉移就業困難、二三產業就業不足、就業層次低等突出問題。本文從人力資源數量、質量、結構、身體素質和科技物質這五個方面對北京市延慶區農村經濟薄弱地區人力資源現狀進行了系統分析。
從延慶區低收入人口、低收入農戶以及勞動力總量上來看,2011年延慶區農村經濟薄弱地區共有低收入農戶14862戶,占北京市農村經濟薄弱地區低收入戶的19.31%。共有低收入人口36755人,占北京市農村經濟薄弱地區地收入人口的21.58%。共有勞動力21791人,占北京市農村經濟薄弱地區勞動力的17.35%。因此,延慶區低收入人口、低收入農戶、勞動力在北京市農村經濟薄弱地區占比較高,數量龐大。
從低收入農戶的年齡、勞動力數量來看,延慶區擁有2個勞動力的農戶比例最高,占延慶區農村經濟薄弱地區低收入農戶的30.29%;其次是擁有1個勞動力的農戶,占24.48%;再次是擁有3個勞動力的農戶,占14.98%,三者合計達69.75%;家庭中擁有3個以上勞動力的家庭比例很低,僅占7.37%。值得一提的是,有3827戶沒有勞動力,占延慶區低收入農戶的22.88%,這部分家庭主要是老年人家庭和未成年人家庭。具體而言,沒有勞動力的家庭中,戶主年齡在54歲以上的農戶占99.28%,其中55-64歲之間的農戶占21.18%,64歲以上的農戶占78.1%,戶主年齡在15歲以下的農戶占0.32%。
從低收入農戶戶主的文化水平入手,延慶區農村經濟薄弱地區農民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具體來看,延慶區農村經濟薄弱地區低收入農戶戶主的文化水平以初中為主,占51.5%,其次是小學及以下,占43.2%,二者合計達94.7%,專科及以上所占比例非常低,僅占0.1%。而北京市常住人口文化程度遠高于延慶區農村經濟薄弱地區低收入農戶的文化程度,北京市常住人口中初中及以下的人口僅占46.05%,而延慶區薄弱地區為94.7%,二者相差49個百分點;北京市常住人口中專科及以上文化程度占31.44%,而延慶區農村薄弱地區僅有0.1%,二者相差31%。
從低收入農戶戶主的年齡來看,延慶區農村經濟薄弱地區低收入農戶的戶主年齡主要以40歲、50歲、60歲為主,其中,60歲及以上的戶主占總戶主的42.5%,50-59歲的戶主占總戶主的21.7%,40-49歲的戶主占總戶主的24.7%,三者合計達88.9%。延慶區農村經濟薄弱地區低收入農戶戶主年齡相較于北京市常住人口的年齡而言普遍較高,北京市40歲及以上的人口僅占44%,而延慶區經濟薄弱地區40歲及以上年齡的戶主則占88.9%,二者相差近45個百分點。需要說明的是,延慶農村經濟薄弱地區人口的年齡是戶主年齡,而北京市常住人口的年齡則不一定是戶主年齡。
通過對低收入農戶的老齡化情況進行分析,發現延慶區農村經濟薄弱地區低收入農戶的老齡人口達到8797人,占低收入總人口的23.93%,老齡化特征顯著。
從低收入人口的性別結構來看,延慶區農村經濟薄弱地區低收入農戶的男性戶主比例遠高于女性戶主比例,男性占76.83%,而女性僅占23.17%,這與中國的傳統文化和風俗有關,中國自古就有男主外女主內的思想,在農村男性往往擔負著養家糊口的重任,男性在家庭中往往發揮著主導作用。但是,就北京市整體人口性別比例而言差別不大,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占50.27%,女性占49.73%。
從低收入農戶家庭規模來看,延慶區農村經濟薄弱地區低收入農戶家庭人口數量以1-3人為主,其中以2人比例最高,為5024戶,占北京市農村經濟薄弱地區低收入農戶數量的33.8%,其次是3人,比例為27.32%,1人的家庭規模也占據著相當大的比重,達到21.69%,5人及以上的家庭規模的農戶僅為790戶,比例僅為5.32%。說明延慶區農村經濟薄弱地區低收入農戶家庭勞動力有限,結構比例呈現明顯失調不匹配的特征。
1.就業率
從低收入農戶家庭就業率來看,延慶區農村經濟薄弱地區低收入農戶的就業率平均為80.22%。整體而言,就業率還有一定的提升空間。未就業的農民,主要是年齡偏大、文化水平低、所在村莊偏遠的農民,要使這部分勞動力就業則要根據這部分勞動的特點積極引導他們參加相關就業培訓。
2.就業結構
從低收入農戶勞動力三大產業從業比例來看,延慶區農村經濟薄弱地區低收入農戶三個產業的從業比例分別為6.59%、20.47%、72.93%,相較于北京市而言,表現出第一產業從業過高、第三產業從業有待提高的特征,從業結構比例雖然已經得到優化,但是仍然存在服務業從業比例與生態涵養功能定位綠色產業發展不匹配的現象。
從低收入農戶的家庭類型來看,延慶區農村經濟薄弱地區低收入農戶中95.8%的家庭屬于一般農戶,特殊類型的農戶比重占到4.2%,其中包括農村孤老優撫戶、享受普通低保的一般戶、農村其他優撫戶、五保戶以及享受普通低保的重殘戶五類。在這些特殊家庭中,享受普通低保的一般戶占3.5%,農村其他優撫戶占0.2%,五保戶占0.3%,享受普通低保的重殘戶占0.2%。
勞動者的身體素質一般是指勞動者從事勞動所需要的基本身體要求,一般包括:健康程度、體質強弱、壽命長短、營養狀況、抗病能力等指標。社會生產所提供的生活資料的數量與質量、醫療衛生以及保健狀況等都與勞動者的身體素質情況密切相關。因此,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生活消費支出可以作為反映農村生活質量狀況的指標;而村衛生院、醫務室、床位樹和衛生員等基本情況可以作為指標用以反映農村醫療衛生和保健狀況。
生活質量狀況,是指農村家庭可支配性收入和人均生活消費支出能直接反映出農民的生活水平。
對延慶區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和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性收入進行對比,延慶區農村經濟薄弱地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為5444.1元,不僅遠低于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32903元)、北京市農民人均純收入(14736元),而且也低于北京市20%低收入農戶的農民人均純收入(6143元)。
從農村與城鎮家庭人均生活消費支出來看,延慶區農村經濟薄弱地區農村家庭生活消費總支出不僅遠低于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也遠低于北京市農村的平均水平。2011年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為31.4%,而延慶區薄弱地區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竟高達46%,可見城鎮的人均生活消費支出遠遠大于薄弱地區,城鄉生活質量差距顯著。
從家庭主要消費品人均消費量來看,延慶區農村經濟薄弱地區農民食品的人均費用支出幾乎只有城鎮的五分之一,而在衣著、居住、交通通信、家庭設備以服務、文娛用品等方面,城鎮支出費用遠遠高于農村。但是,在醫療保健費用支出方面,延慶區薄弱地區略高于城鎮支出,遠高于整個農村地區,這組數據可以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延慶區薄弱地區的農民健康狀況較差。
農村衛生院、衛生室、鄉村醫生、床位和衛生員的情況可以直接反映出農村人力資源的醫療衛生保健狀況。本文將醫療機構數量和醫護人員數量兩組數據進行對比,延慶區農村經濟薄弱地區醫療機構僅46個,遠低于北京市農村和城鎮的醫療機構數量;延慶區經濟薄弱地區共有醫護人員64人,這里醫護人員包括職業醫師、鄉村醫生和衛生員三部分。由此說明,延慶區農村經濟薄弱地區醫療衛生與保健狀況呈現嚴重匱乏的態勢。
科技素質主要表示勞動者的專業技能,它反映了勞動者將掌握的文化知識運用于農業生產實踐的熟練程度。根據對已有文獻的歸納,反映農民科技素質的主要指標有:農業勞動生產率、農業生產科技貢獻率、土地產出率、每萬名農民擁有的農業技術推廣人數、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公頃農作物播種面積機械總動力、農民技術等級證書比例、非農從業人員比重、農業技術人員數量、農產品附加值、大眾媒體覆蓋范圍等。本文在對農民科技素質進行評價時主要采用農業勞動生產率和非農勞動力比重這兩個重要指標。
勞動生產率是指勞動者在一定時期內創造的勞動成果與其相適應勞動消耗量的比值。本文重點對農業(一產)勞動生產率和非農產業(二三產業)勞動率進行分析。因為行業間匯報率不同,會導致同樣的勞動力在不同行業里勞動生產率存在差異。從農業勞動生產率看,延慶區農村經濟薄弱地區低收入農戶的農業勞動生產率為3455元/人。從非農產業勞動生產率來看,延慶區農村經濟薄弱地區低收入家庭的非農產業勞動生產率為8449元/人,遠高于農業勞動生產率,二者相差4994元/人。由此可見,從事農業的勞動力創造出的價值遠遠低于二三產業勞動力創造的價值,這也是延慶經濟薄弱地區低收入農戶收入低的一個重要原因。
從低收入農戶家庭非農勞動力比重來看,由于低收入農戶中勞動力絕大部分甚至全部投入在第一產業中,而第一產業勞動生產率低,因此獲得的回報也低,從而使得農戶收入偏低。延慶區從事二三產業的勞動力占家庭勞動力比重僅為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