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梅 北海市政務服務中心
所謂政府經濟管理行為優化,是指在經濟法中,要能為政府賦予足夠的依法干預社會經濟動向的基本職能,并保障其權威地位。與此同時,經濟法在保障政府經濟管理工作法律效能的同時,還需要其界定政府在施行經濟管理行為時必須堅持以市場為導向原則,將保障市場穩定運行作為首要目標,在遵循市場發展規律的同時,有效促進市場資源配置與市場發展運行效力的優化。鑒于此,不難看出政府經濟管理行為優化必須遵循市場發展機制,掌握市場運行規律,并在相關法律的范圍內行使相關職能。此外,對于經濟法本身而言,其除了應當為政府提供法律保障,還應當注重各種基本原則對政府經濟行為的約束,從而發揮好政府在進行市場優化調節的作用,保障社會經濟的合理運行與平穩發展。
在我國以往的計劃經濟體制階段,政府對于社會經濟的規劃與管理往往都是采用直接微觀調控的方式。長期實踐證明,這種直接微觀調控方式不僅不會激發社會經濟發展動力,還將嚴重阻礙政府經濟管理行為的優化提高。鑒于此,在我國新型的市場經濟體制中,經濟法必須優化重建政府經濟管理方式,通過綜合運用法律的保障與宏觀調控的經濟管理模式,能夠幫助政府進行經濟管理工作優化,促使企業能夠真正成為發展市場經濟的重要個體,激發我國經濟發展潛力。由此,政府對于社會經濟的微觀調控力度應當逐步衰減,逐步摒棄有關微觀經濟效益的經濟管理行為[1]。政府應當踐行經濟管理重心向宏觀調控優化的基本原則,例如保障國民經濟供需和諧發展、促進產業轉型以及完善社會分配制度等等。值得注意的是,當政府在對企業經濟行為進行干預管理時,應當著重利用科學的經濟手段與法律對其進行間接性調控。此外,政府應當堅持財政、稅收、價格等與社會經濟之間掛鉤的原則,協同市場這一媒介,實現對于企業經濟行為的間接干預與管理。這種間接經濟調控方式應當具有強烈誘導性,即政府根據社會中不同經濟主體對于利益的需求與開展經濟行為的動機,并在充分遵循市場規律的條件下,利用利益杠桿撬動對方經濟利益主體的關系,創設對企業產生積極或消極效益的外部經濟環境,以此來協調管理市場各經濟主體的經濟活動,確保每一個市場主體都能自覺遵循政府的宏觀調控行事,進而保障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
在市場經濟中,市場調節應當以首要調節方式為主要原則。對于我國大部分市場經濟關系來說,市場調節仍然處在首要地位,只要市場調節仍能發揮重要作用,政府干預就不能與市場干預相抵觸。只有當市場調節失靈或出現重大問題,才能采取政府干預手段,從而調節市場的惡性發展。據此,對于政府干預而言,其在經濟調節中應當是處于次要地位。故此,經濟法應當確立政府在進行經濟管理行為的程序[2]。市場在調節市場經濟中起到至關重要地位,故此應當充分發揮市場在經濟調節中的主體地位,而政府需要做的就是深入貫徹國家法律的行為規范與準則,確保市場調節機制能夠真正發揮其效力。只有當市場機制不能良好地調節市場經濟發展、實現市場資源配置的最優化時,政府才需要介入其中,發揮政府干預經濟職能。
上節說到,政府對于市場的干預與調節,應當建立在市場調節機制失靈的基礎上。但僅遵循這一標準,顯然還不能達到經濟管理行為最優原則。因為在現實中由于諸多內外因素的影響,致使政府在進行經濟干預時也會出現政府失靈的不良情況。鑒于此,筆者認為經濟法除了應當規定政府進行經濟管理行為的程序與標準,還應當配套相關的監督措施與補救體制原則,防治權力尋租行為。通過法律形式嚴格限制政府在經濟管理中的權限,并對這些權限的時效、實行方式作出明確規定[3]。依托于法律的規范性與強制性,加強對于政府的監督,定能將政府的經濟調控行為關到法律的籠子里,創設有利經濟管理環境,促進政府職能開展科學高效能夠有效促進社會的平穩運行。
經濟法中政府經濟管理行為優化原則是保障政府科學發揮經濟管理職能的重要力量。故此,經濟法一定要以優化政府經濟管理方式為本,明確政府開展經濟管理活動的權限與基本實踐原則,促進促成政府進行科學高效地政府經濟管理活動,調節市場經濟發展秩序,從而確保我國社會經濟的最優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