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韜 中央財經大學
循環經濟是一種克服傳統的線性經濟發展模式的弊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發展模式。推動循環經濟發展,轉變工農業經濟的增長方式,是實現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在發展循環經濟過程中,一些地區探索出了獨具特色的工農協同型循環經濟模式,其運作經驗為我國全面推行循環經濟、啟動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通過對工農協同型循環經濟模式建設進行分析,希望為我國全面推行循環經濟、啟動新農村建設提供新的思路與嘗試。
工農協同聯動、多種優勢互補是發展循環經濟的典型特征。具體表現為:
工農協同型循環經濟表現為“資源一產品一再生資源”以及“再生資源一產品一再生資源”相連接的循環經濟綜合模式,即通過已由資源耗費較高并且生產方式較為粗放的“單向單環式”線性經濟模式,轉變為實施與綠色生態相匹配的綠色型生產經濟模式。產業內在拓展以及外向拉動是工農協同型發展的基本動力。一方面,農業經濟內部有實現產品增值與再循環的內在動力;另一方面,工業對農產品的精深加工和副產品開發,打破了傳統農業對自體循環的路徑依賴,為發展農業提供了新的資源與選擇。
循環經濟是一種新的技術經濟范式,關鍵是因為它能夠有效的化解持續經濟增長對生態環境所帶來的壓力。在發展工農協同型循環經濟的實踐中,通過生產技術與廢棄物利用技術的融合,使得單位產出的資源消耗以及生產過程中污染排放減少。工農協同型循環經濟融入現代高新生物技術,進一步增強了農民的收益預期,激勵農戶廣泛參與。加速了循環經濟產業鏈組織基礎的形成以及資源循環利用模式的創新。
工農協同型的循環經濟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活力。具體而言其主要表現為工業企業拉動型、農業經濟主體拓展融合型等形式。
“種植業、養殖業、農產品加工業以及工農副產品降解轉化利用”模式被稱為工業企業拉動型循環經濟的典型。在實際應用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的發展需要有充足農產品原料支持;反過來,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也進一步促進工業企業的發展與創新。河南省南陽市三色鴿乳業有限公司在政府的支持協調下,主動加大專用性技術設備的投資力度,積極發展奶牛小區。公司人員積極創新,通過采取“公司十基地+農戶”的奶牛產業運行機制使得整個區域奶牛業發展逐步走上了良性循環軌道。
農業經濟主體融合型循環經濟模式得以順利推進的關鍵是農民合作經濟組織以及廣大農戶不斷追尋創新經營方式,主動拓展產業鏈條。科協、農民協會以及廣大農戶在政府帶領下主動尋求發展機遇,廣泛開展多重技術合作與產銷聯盟,逐步形成了“特色蔬菜種植、蔬菜加工、廢棄物降解還田”等多種循環結構模式。另外,政府部門通針對工業企業的原料需求與技術輻射特征,強化各經濟主體間的利益聯結機制,使得各農業經濟主體在發展循環經濟的同時,實現了多方雙贏以及經濟與生態效益兼顧的目標。
目前,工農協同型循環經濟業已走上了良性發展的軌道,踐行了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步伐的可行之舉。從推行的工農協同型循環經濟模式中可以得到以下的啟示:
長期以來,我國發展循環經濟難以擺脫就農業論農業、就工業論工業的模式,使得循環經濟應有的潛力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工農產業協同發展循環經濟的實踐,探索出了新型的發展模式。在組織制度方面,當地機構應該依托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借助農業科技協會等相關的科技輻射與經濟協同能力,大力推行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在運行方式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與農戶之間實行動態聯盟,真正做到讓利于民,使得循環經濟深入人心。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生產發展是關鍵。循環經濟在產業支撐、技術支持、清潔生產、資源循環利用等諸多方面,無不與新農村建設密切相關。工農協同型循環經濟徹底改變了原有的線性經濟發展模式,拓展了循環經濟的利潤空間,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內在驅動力;豐富了新農村建設的內涵,并且為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提供了新方向與新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