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群 南昌航空大學社會工作系
國企改革的實質,就是從一個壟斷的低效的國有化體質轉變成一個競爭性的高效率市場化體制的過程。在兩個一百年交匯的轉折點上,國有企業的改革在我國市場經濟領域發展中有重大意義。國有企業為我國事業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質與政治條件,是國家生產力的代表,也是當之無愧國民經濟的后續儲備。國企在推進我國四化建設,保障人民基本利益方面功不可沒。
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說到,要加快國有經濟優化、結構調整、戰略,防止國有資產流失。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與國有資本授權管理體制要雙元發展,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要兩手抓,順應經濟全球化浪潮,發揮企業主體地位,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企業。
社會福利的宗旨是通過提供資金和服務的方式來改善社會成員的生活水平與幸福程度。重要社會制度安排是保障和提高公民生活質量。廣義上的社會福利旨在保證一定的生活水平,并盡可能地提高生活質量,這要求國家為公民提供的資金、商品、機會和服務制度。狹義的社會福利是相關部門和組織向公民提供社會服務,其背后理論依據在于相關法律和政策。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福利的制度改革、覆蓋范圍、最低標準、資金籌集都有了長足發展,積極促進了經濟生產發展、生活水平提高與社會保障穩定。但不能否認的是,中國市場中的社會福利制度與目前要求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還不能完全匹配,福利制度與其整體運行存在較大缺陷,社會福利事業的未來發展引人深思。
國有企業與公眾的矛盾焦點是國有企業壟斷形式的不合理分配。國有企業長期政企不分所導致的僵化的行政模式與冗雜的壟斷集團,是企業市場化過程中的最大壁壘。同時,長期以來各地改革的力度與速度也沒有做到貼合國情與企業自身特點,無目的、無計劃、無步驟推進,大搞面子工程,自然會加重人民負擔,引起企業功能失調與社會動蕩。
當前中國社會福利的發展趨勢一路向好,但也明顯存在著諸如福利范圍不夠普惠、福利文化不夠深入、福利監管不夠到位、等問題,這也是我國福利制度長期發展下來的濫觴。其深層原因在于三點:社會福利制度體系不夠完善;政府沒有進一步轉變自身管理職能;社會福利事業的管理還沒有完全實現法制化。實現社會各階層的普惠福利還有很長一段路。
從含義上看,國有企業本身性質就混合了經濟概念與政治概念。“國家”包括政治話語,如國家、民族和民族意識。“企業”是指市場,生產,交換,分配等經濟狀態。從本質上來看,國有企業的歸屬權是全體國民,是民眾的共同財產,助力了新中國各個時期與生產階段。由此可見,國有企業改革不限于經濟范疇。它本身就承擔著擴大社會效益,助推社會福利的歷史使命。國有企業放低姿態,改革成果由國民共享實現福利普惠,是兩者協同發展的必由之路。
國有企業與社會福利要形成充滿活力的競爭局面,社會主義市場競爭機制與博弈原理的引入非常必要。譬如“抓大放小”方法,股份制改革,政府的購買服務,鼓勵支持民間發展。國企改革與社會福利改革的重中之重都離不開廣大公共服務領域,破除行業壟斷利益,讓市場去檢驗其競爭力。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把國有資本的重要產業和重點領域提升為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從而源源不斷地為社會福利的資金籌集與市場競爭注入活力,共同提高國有企業與社會福利的市場化。
經濟改革最直接的措施是誰最終將受益于改革。如果整個社會的福利因改革而不斷增加,公眾可以從中受益,改革的動力將不斷增長,阻力不斷衰減。切忌經濟改革與民生福祉割裂,陷入“私有化萬能”的陷阱。一片強調經濟發展為中心的呼聲中,社會福利的趨好發展格外令人振奮。現代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還是要做到以人為本,最大程度釋放改革紅利,在保障社會弱勢群體社會保障水平的基礎上,控高提低取非,既要把蛋糕做大,也要把蛋糕分好,提高各階層整體社會福利水平,堅持改革要以增進全體公民福利為宗旨,實現國企改革與社會福利制度完善的雙贏。
經濟全球化與社會主義市場化的大時代背景下,國企改革與社會福利發展雙雙成為炙手可熱的議題。這兩者是一種相輔相成,不可割裂的關系,它們的雙元發展走向也代表著新時代中國深入改革的發展前景。國企改革助推社會福利的視角下,是對我國企業文化與福利本質的生動詮釋。兩者的協同改革是“以石過河”的偉大嘗試。它是國家推廣的普遍性與地區實踐的特殊性相結合的辯證關系產物。要始終堅持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奪取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