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如皋博愛醫院超聲科 張 娣)
產后胎盤植入為產科中的一類并發癥,人工流產以及子宮發育不良等患者是本病癥的好發群體,盡管發生率偏低,但病情危急,若不能有效處理,加大了子宮穿孔、出血以及感染等發生率,威脅患者生命安全[1]。明確診斷胎盤植入有助于快速實施相關治療方法,改善預后。本文選擇35例產后胎盤植入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超聲造影檢查,對其檢出情況做出如下匯報:
1.1 一般資料 取2016年1月~2017年7月我院收治的產后胎盤植入的35例患者為研究對象,年齡24~38歲;平均(29.8±3.4)歲;其中有既往人工流產者24例,流產次數1~3次,平均流產次數(1.3±0.7)次;有剖宮產史者13例。對-hCG進行檢測,其取值區間為14.6~3675mIU/ml。本次研究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患者知情參與。
1.2 方法 選擇YOLUSONE8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Bracco公司SonoVue造影劑,59毫克/支,經生理鹽水稀釋并振蕩成5毫升微泡懸浮液,每一病例應用SonoVue懸浮液2.3毫升,經由肘正中靜脈推注,實時記錄造影劑的灌注過程,辨識胎盤植入的深淺情況。
1.3 胎盤植入程度判斷標準 結合胎盤植入的病例標準分類:①淺植入:胎盤絨毛依附在肌層即為淺植入,可應用清宮術剝除胎盤;②深植入:胎盤絨毛深入肌層或穿透子宮漿膜層,采用清宮術后難以將胎盤剝離。
造影劑經由子宮漿膜層,以放射狀快速朝著子宮中灌注,殘留胎盤在造影中有3種情況:23例高增強,說明胎盤中血流灌注極為豐富,8例低增強,說明胎盤中血流灌注量相對較少,4例無增強,說明胎盤內沒有血流灌注。多數胎盤和子宮肌層的界限清晰,邊緣局部位置平整順滑,局部凹凸不平,一些邊緣區段可發現灶狀或樹枝狀增強區,胎盤吸附肌層與深入肌層的邊緣在造影中并未出現明顯區別,但肌層存在厚薄之分。12例胎盤中大體上呈現低增強與無增強區域,提示可能為淺植入。23例胎盤中基本為不規則高增強區,胎盤局部邊緣與子宮漿膜層間距<10毫米,其中1例穿破漿膜層,提示可能為深植入。
手術結果:臨床對造影超聲檢查提示為淺植入的12例患者在超聲或宮腔鏡引導下行清宮術,10例患者順利完成手術,術中出血量少。術后超聲復查并未觀察到有胎盤殘留現象,確診為胎盤淺植入;2例患者難以完成手術,術中失血量較大,術后超聲檢查胎盤殘留清晰可見,初步診斷為胎盤深植入。
胎盤植入是由原發性蛻膜發育不健全等因素誘發的癥狀,前置胎盤、人工流產和瘢痕子宮等較為常見。可導致產后出血、感染、子宮穿孔等多種嚴重并發癥,最近幾年里得到臨床醫生的普遍重視。胎盤植入的特征是胎兒分娩出后,胎盤出現不剝離或局部剝離的現象,是造成當下產婦出現急腹癥的主要原因之一。結合胎盤植入的特殊性,應以實況為基點,落實病情全面分析工作,盡早診斷,以為后續臨床治療提供便利性。以往,臨床上針對胎盤植入的早期檢查以二維彩色多普勒超聲以及MRI為主,因為后者價格昂貴且操作復雜,故臨床多采用前一種方法進行診斷,但二維超聲檢查有一定局限性,進而影響疾病的診斷結果。
正常胎盤的超聲造影檢查可依照如下順序:首先是配備造影劑,其次將其推注至子宮肌層蛻膜血管以及胎盤基底部,進而實現促進母體側胎盤小葉體積充盈以及快速融合。結合以上過程的特殊性,在后續診斷與檢查階段,應對病癥全面分析,依照連續造影劑灌注檢查位置的相關要求,科學選擇超聲造影劑相關方法檢查,以正確判斷胎盤植入情況[2]。此外,超聲造影還能提供組織的灌注信息,采用觀察不同組織灌注成像特征的方式,可間接了解胎盤中的血供情況,不管是高增強還是低增強,均提示胎盤中有血流灌注,即胎盤處于未剝離狀態,進而做出病理學診斷。胎盤中高增強者血液供應較為豐富,若采用手術剝除則增加大出血風險,而胎盤中低或無增強者血供較少甚至缺乏,采用手術治療術中出血量較少。
和二維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技術相比較,超聲造影能動態地觀察與診斷病灶,并能呈現出子宮腔中病灶的殘留狀況以及周圍子宮肌層邊緣清晰度,有效地彌補了多普勒超聲在胎盤植入診斷中存在的缺陷,明顯提升疾病診斷精確度,具有更大的推廣價值與應用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