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樹坤
消化不良相關癥狀主要有:餐后飽脹、上腹脹氣、早飽感、上腹痛、上腹燒灼感、噯氣、惡心、嘔吐。
消化不良可分為兩大類:器質性消化不良和功能性消化不良。
器質性消化不良:由明確的器質性或者代謝性疾病引起的消化不良癥狀,這些疾病有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胃腫瘤、幽門梗阻、慢性膽囊炎、膽囊結石、胰腺因素、藥物性因素、糖尿病等。隨著原發病的治療和控制,消化不良的癥狀會減輕或消失。
功能性消化不良:存在消化不良的癥狀,檢查未發現器質性或代謝性疾病,或者檢查發現的疾病不能解釋發生的消化不良癥狀。如胃幽門螺桿菌感染(HP感染),盡管根除了HP但癥狀仍然持續存在;再如淺表性胃炎,淺表性胃炎并不會引起消化不良癥狀。
長期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也有可能轉變成為器質性消化不良。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指源于胃十二指腸區域的一種或者一組消化不良癥狀,并且缺乏能解釋這些癥狀的器質性或者代謝性疾病。臨床表現包括餐后飽脹、上腹脹氣、早飽感、上腹痛、上腹燒灼感、噯氣、惡心、嘔吐等。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發病率較高,在我國,以功能性消化不良癥狀來就診的患者占消化科門診的20%~40%。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發病率有不斷增高的趨勢。該病患者癥狀慢性遷延或反復發作,生活質量下降,常伴有精神心理方面的障礙,需長期服藥或反復就診,造成大量醫療資源的消耗,也給患者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發病機制比較復雜,目前認為與胃排空延緩,胃的順應性下降、胃十二指腸內臟神經高敏感性、胃腸激素異常、自主神經功能失調、精神心理障礙等有關。
胃鏡:通過胃鏡檢查可以了解食管、胃、十二指腸的具體情況,找到引起消化不良的原因。
核素胃排空檢查/鋇條胃排空檢查:通過胃排空檢查了解是否存在胃排空延緩、胃固體排空功能受損。
胃順應性及敏感性檢查:可了解是否存在胃順應性的異常及胃內臟神經的高敏感性。
胃腸激素:通過檢測血液胃腸激素水平,了解胃腸道及中樞神經、內分泌功能是否存在異常。
西醫診治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指南推薦選用抑酸藥如奧美拉唑、埃索美拉唑,促動力藥如嗎丁啉、莫沙比利,或者合并用藥治療。對于治療失敗者,尤其是伴心理障礙者可給予小劑量抗抑郁藥(如黛力新)治療或心理干預治療。
對于大部分患者,抑酸、促動力,抗抑郁治療就可達到較好的療效,但仍有部分患者經過上述治療沒有獲得滿意的療效。例如,只能針對部分癥狀對癥治療,不能有效緩解主要癥狀或只能緩解部分癥狀;只能緩解消化道癥狀,難以改善精神心理狀態和生活質量;難以改變患者的患病體質和病理生理狀態,難以徹底緩解癥狀,難以解決停藥復發、需長期維持服藥的問題。
功能性消化不良在中醫屬“痞滿”“胃痛”等病的范疇。其中的餐后不適綜合征相當于中醫的“痞滿”,而上腹痛綜合征屬中醫的“胃痛”范疇。從證候病機的分布看,功能性消化不良與脾虛關系最為密切,其次與肝郁關系密切。根據臨床分布規律,功能性消化不良主要分為4個證型:①濕熱中阻證;②脾虛氣滯證;③肝胃氣滯證;④肝胃郁熱證。在整體觀念與辨證論治指導下,中醫臨床治療本病取得了很好的臨床療效,有效率在75%~90%之間。
預防功能性消化不良,應該從調理飲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加強體育鍛煉和心理調適、保持愉快心情等方面入手。
在飲食方面,首先應該避免油膩和刺激性的食物,不吃過甜或過咸的食物,不吃過燙或過涼的食物,不要暴飲暴食;飯前和飯后不要飲用大量的液體;進餐時應細嚼慢咽,不要太過倉促;一日三餐,定時定量。
改變不良生活習慣,戒煙,戒酒,定時作息,適當進行體育鍛煉。
注意進餐時保持輕松的心情,不在吃飯時思考或討論問題,不在吃飯時爭吵。平時也要進行心理調整,緩解自己的精神壓力,保持愉快的心情和良好的心境。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功能性消化不良應定期復診,以防發展為器質性消化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