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敬賢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急,地氣以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飧泄,奉藏者少。”
那么,秋季應該怎么養生呢?
秋天的三個月,是萬物果實飽滿、已經成熟的季節。
在這個季節里,天氣清肅,其風緊急,草木凋零,大地明凈。
宜情志安定平靜,用以緩沖秋天的肅殺之氣對人的影響;收斂此前向外宣散的神氣,以使人體能適應秋氣并達到相互平衡;不要讓情志向外越泄,用以使肺氣保持清肅。這乃是順應秋氣、養護人體收斂機能的法則。違背了這一法則,就會傷害肺氣,到了冬天還會由生完谷不化的飧泄。究其原因,是由于身體的收斂機能在秋天未能得到應有的養護、以致供給冬天的閉藏之力少而不足的緣故。
潤燥:秋在“五行”對應中屬金,在人體五臟六腑對應中為肺。此時自然界陽氣日衰,陰氣日生,雨水漸少,故時令主氣為“燥”。燥熱之邪容易損傷人的肺氣,導致人體內的陰液津氣耗散,繼而出現一系列病變,燥病的特征就是出現各種干燥的癥狀表現。例如人體皮膚干燥皸裂,口鼻干燥,咽干,口渴,舌干少津,大便干結,嚴重者傷及肺臟就會出現咽喉不適,干咳少痰或痰中帶血等。秋季飲食以潤燥為當務之急。宜清淡,少食煎炒油炸之物,多食新鮮蔬菜水果。潤燥的食物有哪些呢?百合、銀耳、芝麻、核桃、甘蔗、牛奶都不失為潤燥的好選擇。但由于每個人的身體體質是不一樣的,所以還需要辨證解燥。要適當多飲水,盡量少食或不食蔥、姜、蒜、辣椒、烈性酒等燥熱之品及油炸、肥膩之物。
養陰:中醫認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養陰又稱滋陰、育陰、補陰或益陰,是治療陰虛證的方法。立秋后可多吃些養陰的食物,其中首選銀耳。它富有天然特性膠質,長期服用可潤膚,并有祛除臉部黃褐斑、雀斑的功效。銀耳是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可助胃腸蠕動,減少脂肪吸收。但慢性腹瀉的患者不建議食用。蜂蜜也是秋天養陰潤燥的好幫手,它可以直接調入溫水中飲用,或與鮮榨的果汁混合。將雪梨挖去核,倒入蜂蜜封蓋蒸熟,能補肺陰不足。在涼拌西紅柿等涼菜中加入蜂蜜也很不錯。蜂蜜也可和時令水果相拌,味道鮮美。其他養陰食物有蓮子、山藥、紅棗,以及菠菜、黃花菜、無花果、雪梨、蘿卜,經常吃可以預防秋燥傷陰,中藥石斛、枸杞子、西洋參,也都是滋陰的好選擇。
增酸:中醫認為宜“少辛增酸”,少吃辛味,肺氣太盛可損傷肝的功能,在立秋后適量多吃些酸的東西可以收斂肺氣,養護肝臟(肝五味主酸,以增加肝臟的功能)。立秋過后,雖然天氣仍然炎熱,但總的來說早晚氣溫會越來越低,人們的食欲也開始變好,比較適合進補。可以多吃獼猴桃、山楂、檸檬、蘋果、石榴、葡萄、柚子等酸味的水果,可以起到滋陰潤肺、生津止渴的效果。其中首選葡萄。可以和酒釀、糖桂花等一起熬制酒釀葡萄羹。需要注意的是,血糖高者應少食或禁食葡萄。
溫食、忌生冷:初秋時節,仍然是濕熱交蒸,以致脾胃內虛,而立秋之后,氣候轉涼,人們身體的抵抗力有所下降。俗話說“秋瓜壞肚”,也就是說秋天在飲食方面需要多加注意。切忌大量食用生冷食物(如瓜類水果、生魚片),因為夏季大量進食瓜類水果雖不至于造成脾胃疾患,卻已使腸胃抗病力有所下降,立秋后如果繼續生食,勢必引發胃腸道疾病。另外,也要特別注意飲食清潔衛生,保護脾胃,多進溫食,節制冷食、冷飲,以免引發腸炎、痢疾等疾病。可以用粳米或糯米煮粥,有極好的健脾胃、補中氣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