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凌
(四川師范大學,四川 成都 610101)
民歌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人民生活中最親密的伴侶。同時民歌又因為其地理位置、歷史背景、文化環境等原因被劃分為幾種色彩區域。漢族與少數民族各地區都有自己獨特的民歌形式與演唱方式,這一龐大民歌體系的色彩劃分問題就顯得格外重要,許多專家學者都對其進行了調查、研究與分析,并都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中國民歌浩如大海,燦若星空,是群眾、勞動、生活之歌,也是時代、民族之歌。它世代傳承,口傳心授,是百姓們智慧的結晶。它記錄了歷史變遷。中國民歌的歷史源遠流長,從上古歌謠先秦《詩經》、漢代“樂府”、唐代“竹枝”詞、明清“時調”到近現代民歌。徜徉在歷史長河中的音樂訴說著中華民族的魂與根。再加上我國是一個具有五千多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在這廣袤的土地上,居住著很多的來自五十六個民族的兄弟姐妹,每個民族與地區中豐富多彩的各地民歌就猶如艷麗的百花遍地開放,美不勝收。這就組成了我國龐大的民歌體系,而民歌的色彩區劃分是區分這一龐大民歌體系,劃分民歌類型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式,很多著名的學者音樂人都對這一范疇進行了詳細的調研分析,并用文字記錄下了他們各自的觀點。
據我所知其中最早涉及這一題材內容的是1980年王耀華先生在《福建民歌的色彩區及其調式、音調特點》中對福建民歌色彩區劃進行的研究,分別從地理、歷史、方言背景進行了闡述;其后江明惇先生提出:我國幅員廣大,漢族人數最多,分布也最廣。經過漫長的歷史歲月,形成了各地區民歌所特有的風格色彩特征,大致可分為西南、江南、西北、華北、東北、閩粵臺、湘鄂、江淮等八個色彩區,他是較早提出民歌色彩區的專家之一。
《我國北方漢族民歌近似色彩區的劃分》是苗晶先生于1983年所寫,該文中明確提出“民歌色彩區”的概念,該文從民歌的風格特點入手,著眼于分析其文化、地理、語言、歷史和不同審美、愛好這五個方面,將北方漢族民歌分為東北部和西北部兩個區。
接著《論北方漢族民歌的色彩劃分》出版,是黃允箴先生在1985年的時候所著,該文通過比較方法,揭示了各地民歌在旋律構成上所形成的各種形態,他們的種類、比重和組合方式的差異以及現狀,具有獨創性的將北方漢族民歌劃分為點、片、面以及中心這四類色彩區域。
次年1986年楊匡民先生在《民歌旋律地方色彩的形成及色彩區的劃分》一文中,認為民歌的色彩區問題實際是民族的遷移、分散與互相影響的問題,詳細對民歌各地區民族的方言土話對民歌色彩區劃分的影響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方言聲調同類區”的概念,本文重點對湖北民歌色彩區進行了分析總結,將其分為了三個類型:主次型包括鄂西南主次型色彩區、鄂東北主次型色彩區;并列性包括鄂中南并列性色彩區;混合型包括鄂西北混合型色彩區、鄂東南混合型色彩區。
其中詳細對整個漢族民歌的色彩區問題進行論述的是《論漢族民歌近似色彩區的劃分》一書,該書是喬建中先生和苗晶先生于1987年所著,此書分為上編和下編。其內容分別從近似區的背景依據和劃分及其基本特征的描述這兩個大的方向對這本書進行論述,其中背景依據又從地理、文化、語言、社會、人口變遷以及古代民歌流傳過程中的地域區劃六個方面進行展開,這本書中將民歌色彩區劃分成了包括東北部平原民歌近似色彩區、西北部高原民歌近似色彩區、江淮民歌近似色彩區、江浙平原民歌近似色彩區、閩臺民歌近似色彩區、粵民歌近似色彩區、江漢平原民歌近似色彩區、湘民歌近似色彩區、贛民歌近似色彩區、西南部高原民歌近似色彩區、客家民歌特區這十個近似區和一個特區。
1993年杜亞雄先生也在其《漢族民歌音樂方言區及其劃分》一文中探討了這一問題;同年涉及民歌色彩區劃分的著作還有周青青先生的《中國民歌》,該書從地理、早期文化、語言、社會等四個背景以及漢族人口變遷與民歌的傳播,漢族與少數民族的雜居、融合對民歌音樂的影響這幾個方面將民歌劃分成了東北色彩區、西北色彩區、江漢色彩區、湘色彩區、西南色彩區、客家民歌特區這五個色彩區和一個特區。
另外還有1998年彭子華的《漢族民歌分類研究的思考》;2003年王耀華先生的《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區劃研究綜述》;2005年王耀華先生與喬建中先生的《音樂學概論》第十三章“音樂地理學”;以及2008年劉厚宇先生的《漢族民歌色彩區研究綜述》;2015年施藝先生的《淺析漢族民歌的分類問題》、《漢族民歌色彩區謅議》等學術論文。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