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園園
(河南大學藝術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1)
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之所以會讓中國學者產生共鳴,那是因為在他的音樂中有現實與理想相結合的特點,他總是將內心的渴望與美好寄托于音樂之中。對于中國來說,我們對于柴可夫斯基的感情遠遠超過其他的國家民族,或許是我們長期受到俄羅斯文學作品方面的影響,我們對柴可夫斯基是如此的一往情深,從內心深處就有認同之感,那是因為,在他的音樂中我們能感受到宗教音樂與世俗民歌是相互滲透的,他的音樂中既有歌唱性與抒情性又帶有不一樣的東方特色,恰恰這樣的特點就和我們自然地連接到一起,這也是為什么我們在他的音樂中能感受到似曾相識的感覺。在中國每一位喜愛音樂的人,聽到柴可夫斯基的音樂都會被它深深吸引,那是因為在他的音樂中,我們能感受到音樂中的情感,更能聽到所處那個年代人們的心聲與向往。柴可夫斯基抒發感情的獨特之處就在于:富于哲理性的東西往往是隱藏在抒情的身后或貫穿于抒情之中的,這也是為什么他的作品會讓我們產生莫名的熟悉感和認同感的原因。
每一部優秀的音樂作品,只有將民族精神文化與民族手法再加入現代技能融入到傳統的音樂之中,才能創作出具有價值的音樂作品。柴可夫斯基總是將俄羅斯的民族文化發揮到極致,比如他的第四交響曲中的俄羅斯民歌《田野里的一棵白樺樹》,他的作品恰恰就是在表現當時國家知識階層所具有的精神狀態和奮斗目標,同時,感受那個時代中國文人在面對自己的國家與民族興亡之時艱苦奮斗的不屈性格,而這種性格正是蘊含了當時人們的不羈的精神與對未來的奮斗目標,這一點也說明了,為什么在我們中國有那么多的知識分子特別是老一代知識分子,對柴可夫斯基有那樣的一見如故,一聽到他的音樂就能找到了認同感,那所謂的認同之處就在于我們國家在一次次的政治動蕩之中,聲淚俱下的檢驗之中,感恩戴德的昭雪之中,這樣歷盡千難萬苦一步一步的走過來的。這就是蘊含在柴可夫斯基音樂中的民族內涵,同時也映襯了我們自強不息的民族性格,因此柴可夫斯基既屬于俄羅斯,同時也與我們的民族精神有很多的共通之處。
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不但注重感情的融入,更是在以本民族音樂為中心的基礎上吸收外來文化。融入自己想要創作的作品中,特別是運用了正規發展部的奏鳴曲形式和無標題的奏鳴曲的原則。其實,每一個原則的發展與形式本身就在不斷發展變化的,當我們在音樂創作時,是不會對前人的成果照本宣科的,而是要在前人創作的基礎上加入新鮮元素,同樣,古典奏鳴性套曲的原則和俄羅斯音樂相結合,不但豐富了前人的研究成果,還對本民族的音樂文化有了很大程度的發展,柴可夫斯基也是根據這樣的原則來創作自己內心理想中的音樂的。比如,他在創作交響曲時,為了能更好的表達所處當時背景下人們的向往與追求,他就運用圓舞曲的音樂感覺去代替一般的慢板來創作自己想要的音樂,那是因為圓舞曲是他所處那個時代知識階層中流行的音樂形式,而且這種音樂形式是與當時人們的生活方式是緊密相連的,柴可夫斯基的音樂總是運用傳統的音樂結構形式并融入本民族的特色元素來表現音樂的感性與憂郁,進一步表達了俄羅斯知識階層所共有的心境和愿望,可見柴可夫斯基的音樂有他自己的特色,他的創作在傳統的基礎上也不失獨創性。
在我看來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不僅僅是旋律優美,更是具有其內涵與深刻性。雖然門德爾松的《a小調第三交響曲》和《仲夏夜之夢》的形式與配器處理完美、旋律進行也較為活躍,但是他只是注重音樂的表面與技術,而缺乏音樂的內涵,這種美只是圖有華麗的外表。再像貝多芬、莫扎特的音樂都同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一樣具有深刻的內在美,他們的音樂常常在輝煌的外表后蘊含著富于思考的人生哲理。柴可夫斯基的音樂也是一樣的,如他的《第四鋼琴協奏曲》被譽為“珍珠”,而這部作品是迄今在音樂中具有最為悲痛感人的思想——人類的心靈與命運的沉重打擊進行抗爭。這種蘊含在音樂之中的思想使整個樂曲具有深刻的力量,這種力量使人們領悟到音樂中作者的內心看法,并直接影響聽眾對人生的態度與看法。在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上,能夠淋漓盡致的表達內含思想和音樂形象的心理性格刻畫,這是在我們學習音樂的道路上應該學習的,不但要注重表面美更要注重音樂的內在美,所以在音樂的表達上,我們更應該看到音樂深處所要表達的情感。
綜上所述,柴可夫斯基的音樂美學觀,已經影響到我們的內心深處,對我們國家的音樂發展具有借鑒意義,不但是音樂本身,還有對待音樂的態度更是我們應該學習的方向。在當時黑暗的生活背景下,他仍然熱愛生活向、追求幸福,雖然他能夠坦然的面對現實,但是并不會由此來局限自己,反而是將心目中的美好理想都寄托在音樂之中,這不就是我們應該向他學習的嗎?事實證明,主宰他一切創作的音樂思想對于發展我國的音樂文化也是可以借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