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 喆
(寧夏大學,寧夏 銀川 750021)
我國是一個擁有悠久發展歷史的大國,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出現了很多劇種,秦腔就是其中極具代表性的一種,是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秦腔藝術廣泛的流行于西北地區,要求演繹著音廣、聲脆、音高,風格十分豪放和粗獷。當前學界關于秦腔的起源還沒有形成統一的定論,認可度更高的是:秦腔藝術于秦形成,于漢精進、于唐昌明,于元完整,于明成熟。隨著秦腔藝術申遺的成功,獲得了新的發展機遇,但同時也存在一些發展障礙。
秦腔是一種地方性和民族性的藝術形式,其背后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承載著厚重的精神內涵。但在現代社會,人們的娛樂方式更加多樣化,精神生活更加豐富,以愉悅為主的時尚文化填充了人們的生活,這對中國的傳統音樂產生了很大的沖擊。作為西部最受推崇、最具歷史文化內涵的古老劇種,秦腔藝術在新文化的潮流的沖擊下,走到人們實現的邊沿,受到冷落,異常寂寥[1]。
縱觀中國戲曲的發展,我們發現觀眾對于戲曲發展的重要意義。如上世紀三十年代,我國出現了以梅蘭芳為代表的一批京劇名家,他們吸引了眾多的觀眾,在進行演出的過程中,甚至出現“淺車爭聽,萬巷洞空”的場面,在這個時期,我國的戲劇發展進入一個小高潮。而當前,隨著我國經濟發展腳步的加快,城鎮化進程加快,這導致秦腔藝術的受眾面縮小。另外,現有的很多農民因為生活需要外出打工,因此農村觀眾大大減少,而青少年觀眾更加喜愛現代流行文化,如電影、流行歌曲等,因此秦腔的青少年觀眾也比較少。農村觀眾和青少年觀眾的流失,使秦腔藝術的發展存在阻礙。
任何藝術的興盛都離不開一批優秀的藝術家,他們憑借自己敏銳的時代感和強烈的社會感,創作出大量反映人民群眾社會生活的高質量作品。如元雜劇的興旺發展和包括馬致遠、王實甫、關漢卿在內元雜劇創造大家密切相關。而且這些大家創作的作品更多是關于社會底層小人物的,他們均關注國計民生,為社會公平正義而奔走。就秦腔藝術來說,民國時期是其發展的鼎盛階段,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一批優秀劇作家的出現,如楊作榮、李干臣、劉曉石等,優秀的作品代表包括《搶香包》、《商人救國》、《鴉片恨》等,這些作品都是時代生活的反映,具有很強的時代感。當前,秦腔藝術之所以沒落,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優秀劇作家和高質量劇目的缺失[2]。
在長期的發展中,秦腔藝術成為寧夏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劇種,秦腔受寧夏地區民俗民情、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很大,具有十分濃郁的地方特色。寧夏秦腔藝術如何在現代文化的沖擊下獲得發展,“特色化”道路是一條不錯的途徑,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展開:
在編寫秦腔劇目時,應當以當地的實際情況為基礎,以當地人們喜聞樂見、熟悉關系的秦腔故事為素材,對這些故事進行藝術加工,創作出具有現實意義的秦腔劇目。
秦腔,尤其是處在寧夏南部山區的秦腔藝術,在進行發展的過程中,應當清楚的意識到,農民觀賞秦腔藝術表演時,并非是為了從中獲得什么知識和啟發,更多是為了娛樂。王國維在其著作《宋元戲曲史》中,例舉了很多的資料,力爭戲曲中的調笑和滑稽功能,這種功能在中國傳統戲曲中一直都有體現,在戲曲劇本中,多存在以樂襯哀、悲喜互藏的特征。至于當前被廣泛關注的戲曲的教育性功能,更多是通過長時間的感染熏陶,而不是僅僅依靠一兩部作品就可以實現的。當前,寧夏著力推進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采取一系列措施,如生態移民、農村醫保等民生工程,這些都將對農民的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在進行寧夏秦腔藝術創造時,可以根據這些變化,創作一些貼近當前民情的劇目[3]。寧夏秦腔可以充分的利用西海固文學的優勢,不斷的完善劇本創作,創造出更高質量的秦腔劇目。當前,西海固文學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在全國已經具有一定的影響,已經具有包括郭文斌、石舒清等在內的一批優秀作家,可以吸引這些十分熟悉寧夏社會生活的作家在創作文學作品之余,進行秦腔劇本創作,進而使寧夏秦腔藝術可以獲得更好的發展。
在進行秦腔藝術表演時,要尤其注意演唱風格的改革。應當將秦腔藝術表演風格和寧夏人熟悉的方言、藝術形式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如《玉鳳簪》,板式唱腔均是秦腔,在這部劇目中,丑、末等所有角色的唱詞、念白等都吸取了寧夏方言的特征,這種在劇目中添加寧夏方言的形式,獲得了很大的成功,受到眾多寧夏人的喜愛,很多寧夏人爭相前往觀看演唱,很多秦腔班社都將此劇作為自己演出的主打曲目[4]。
除了融入寧夏方言特色外,可以嘗試在秦腔演唱過程中融入一些現代音樂元素,照顧年輕觀眾的感受,使其更容易接受。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進行這種改變是,不能用力過猛、不能太過生硬,應當恰到好處。舍本逐末、削足適履是錯誤的,進行這些新的嘗試和改變的前提是保持秦腔的藝術特色。
由寧夏演藝集團秦腔劇團推出的著名秦腔藝術作品,融合了現代戲的藝術特色,這部劇的名字為《花兒朵朵》,這個劇目是將秦腔和寧夏“花兒”兩種藝術形式有機融合的典型體現。其中,“花兒”是寧夏人的歌聲,是寧夏人表達內心情感、直接抒情的獨特樣式,是寧夏人生活的縮影,積淀著時代寧夏人情懷和心靈[5]。
秦腔藝術整體上為人營造一種悲涼、沉重的氛圍。通過秦腔藝術,我們可以看出寧夏人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寧夏人謀求出路、不懈拼搏、艱苦奮斗、挑戰命運、不斷開拓新境界,這些都在秦腔藝術中得到不同程度的體現。走西口之所以獲得發展,成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除了因為本身所具備的音樂和藝術價值外,更多的是因為它是歷史記憶、性格記憶、文化記憶的獨特顯現。在秦腔藝術中,傳達出一種開拓進取、吃苦耐勞、眷戀故鄉、歌頌愛情等精神,其意義延伸至當前社會,仍然具有深刻的啟示性。
但是,由于現代娛樂形式的沖擊,秦腔藝術等傳統民間音樂受到的關注越來越少,對此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促進其傳承和發展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為此,首先,可以大力提倡和鼓勵音樂工作者進入農村,收集和整理秦腔藝術作品[6]。其次,將秦腔藝術融進民俗旅游活動。秦腔藝術是寧夏歷史文化的記載者,反映出寧夏的民生百態,因此可以以此為契機,促進秦腔藝術和民俗旅游結合在一起,吸引眾多游客的目光。相關的政府部門和團體機構應當發揮主力作用,推動秦腔藝術的傳播和發揚,如舉辦專場音樂會等,通過各種各樣的形式將秦腔藝術融入其中,使游客對其產生好奇和興趣。
在剛剛過去的十九大中,形成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花園。我國是一個底蘊深厚的大國,擁有很多的傳統文化和民間藝術,要想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一定要堅持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人民群眾的原則。作為一種十分重要的民間藝術,秦腔藝術在新世紀之初,迎來重要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在促進秦腔藝術的繼承和發揚的過程中,廣大的秦腔藝術工作者必須始終保持求真務實的創作態度,敢于進行改革和創新,從內容上對當前的寧夏生活風貌進行反映,注意作品的時代氣息,進而促進秦腔藝術的新發展。當前政府對秦腔藝術的繼承和發展十分重視,再加上寧夏人們的支持,秦腔藝術一定可以煥發升級,使其成為寧夏人民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