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杰
(廣東廣播電視臺,廣東 廣州 510066)
毋庸置疑,音樂商品化發展對于音樂事業的發展具有很好的推動作用,但是音樂文化與商品化發展之間始終存在相互制約的矛盾關系。因此,如何在保證大眾傳媒經濟的同時讓音樂的藝術價值、文化內涵得以體現、傳承和發揚成為了當今音樂文化發展關注的焦點問題。
大眾傳媒經濟的發展與音樂文化的傳承和發揚應該是一種相互促進的關系,即大眾傳媒經濟的發展應該是音樂文化發展的支撐和動力。正如當下已有的諸多事實表明,大眾傳媒經濟的發展讓更多的人開始花時間和精力關注、欣賞和挖掘身邊的音樂文化,經濟對音樂文化的發展有間接性的促進作用,但不屬于決定性因素。從某種程度而言,音樂文化屬于人類精神層面上的產物,在大眾傳媒經濟時代下一味的從物質層面對其進行評價是不可理的,換句話來說,就是音樂文化的創造、發展和傳承等不能全通過傳媒經濟的發展程度來展現。大眾傳媒經濟對音樂文化的發展必然是存在影響的,但由于音樂文化有著本身的發展規律,因此要在尊重音樂文化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創造大眾傳媒經濟才是健康、長久的發展之際,也是正確處理兩者關系的重點。
包括音樂藝術傳播在內的任何事物都具備兩面性。大眾傳播過程中,音樂藝術有部分商業屬性存在,是人們的精神產品之一。故而,在當前大眾傳媒發展中,音樂藝術一旦結合了經濟效益就會有部分負面效應產生[1]。而快餐文化環境下,流行音樂的精神日益庸俗,大眾審美情趣日益低下,評論流行音樂的這一行為不斷朝著散播小道消息、暴露樂壇內幕、嘩眾取寵這一商業性方向轉化。針對流行音樂和大眾傳媒而言,大部分聽眾在思考時是不具備能力深入進行的,該時代中很少存在以人文精神對流行音樂予以關注的評論家。
1.現代音樂要想被大眾聽到,在創作初期便需經歷重重“關卡”運作。音樂作品要想在大眾眼前呈現,需以層層篩選、精美包裝才可實現。當前,樂壇上出現了一個新的、使用較為頻繁的名詞,即音樂商品化包裝。通過現代商品營銷學可發現,我們需在商品進入市場前予以包裝設計,在宣傳的幫助上走進大眾視野之中。然而,對于音樂創作而言,該包裝與原有音樂內涵、創作者所想傳達的精神并不相符。目前有大部分唱片公司為了實現經濟利益的提升,都會與經紀人夸大宣傳,以致于大部分音樂原有韻味缺失,原有的音樂價值也不復存在。
2.我國唱片業也步入過輝煌時期,該時期中大部分不法商販為了實現經濟效益的提升,違法進行盜版音樂產品的制作,以致于音樂市場的發展受到嚴重影響。而在我國近年來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的背景下,電視廣告逐漸使用了各類原創音樂,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對他人音樂作品濫用的現象。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相關媒體仍需長期報道知識產品的保護知識,以便更多的人了解到知識產權的保護。
3.在人類活動中,創作行為是精神活動的一種,音樂創作者以創作過程為根據可實現蘊含與作品中的意義的體現,通過音樂與大眾之間的有效互動,將精神上的享受提供給大眾。然而,一旦創作行為涉及了金錢、利益,那么音樂藝術原有的精神享受就不復存在,音樂創作價值、意義也逐漸失去應有的色彩。
隨著社會的發展,音樂藝術商品化這一趨勢必然發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人類物質文明的發展,然而音樂藝術商品化的同時也需維持應有的精神價值。
1.音樂藝術為創作發展提供動力
上世紀30年代期間,著名的音樂藝術的影視音樂創作家包含中國的聶耳、冼星海;蘇聯的謝爾蓋·謝爾蓋維奇·普羅科菲耶夫、迪米特里·迪米特里耶·肖斯塔科維奇;法國的達利烏斯·米約;美國的倫納德·伯恩斯坦、艾倫·科普蘭等,他們都為電影作品的音樂創作付出了辛勞[2]。這些音樂作曲家的創作,不但使其自身藝術創造得到了有效豐富,同時也將一定的內涵提供給了影視作品,并且還將精神財富提供給了大眾,為影視作品投資者帶來了更大的經濟效益。而在上世紀50年代后,世界各國逐漸流行了音樂劇,這也是音樂藝術得以快速發展的一個關鍵時期。當前大眾媒體的快速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音樂藝術創作的發展。
2.音樂藝術為科學技術發展提供動力
大眾的傳播是科學技術得以快速發展的重要前提,音樂藝術可將大眾精神與物質方面的需求滿足。人們對于音樂的需求推動了音樂的商品化,其生活也對音樂有所需求。故而人們需要借助科學技術將音樂需求滿足。音樂藝術稍縱即逝,科學家也在不斷研究如何借助科學技術記錄聲音,這也是留聲機、錄音機、磁帶、MP3、MP4產生的緣由。這也在某種程度了說明了音樂不但能為經濟發展提供動力,同時還能使大眾精神與物質的需求逐漸得到提升。
3.音樂藝術可促進社會價值的創造
經濟與科技時代下,人們也逐漸提高了音樂精神商品的要求,音樂商品市場不但能將更多的經濟效益提供給社會,同時還使得大部分音樂人才擁有了展示自我的機會、平臺。故而,立足于社會價值創造來說,音樂藝術能為音樂發展提供大量正面效應。
縱看我國音樂的發展歷程,從無到有,從單一到多樣的發展變化,到現在已經成為了一個文化象征。目前音樂文化的傳播形式以網絡媒介為主,音樂文化屬于一種大眾文化,透過音樂文化能看到大眾精神,聽到社會的主流心聲[3]。但隨著大眾傳媒經濟時代的到來,社會主流變成了各種形式的唱片、音樂商演以及造星運動等,越來越多的音樂都像失去了靈魂的“空殼”,而這個“空殼”還被華麗的包裝起來。
具有大眾文化特征的音樂藝術有著不可忽視的社會價值,就整個社會而言,不僅只有知識分子或者文化經營有發言、表達心聲的需求,整個大眾都有欲望以任何一種形式來發泄自己的思想情感,讓自己的個人權利得到表達,而音樂對大眾而言就是很好的一種表達形式。音樂文化自古以來就有雅俗之分,但無高下之分,因此在大眾傳媒經濟下的音樂文化發展與追求不應該局限于完美的技術性或者豐厚的商業利潤,更重要的是音樂人個性的完善以及思想的深化,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體現音樂文化自身的價值。
也正式因為如此,大眾傳媒經濟時代對干凈、有靈魂的音樂需求更加強烈,創作型音樂人是當下最缺的,也是音樂文化未來發展道路上最受歡迎的。因為這類音樂文化追求的不是市場需求,而是由心而發的生活感受或者更高層次的思想境界。圍繞這類文化含量更高的高品質音樂作品是音樂文化在大眾傳媒經濟時代下的未來發展趨勢,恰當把握商業化的發展程度,讓音樂文化對社會產生更深遠的影響。
總而言之,音樂作為大眾表達情感和想法的另一種語言,具有先天的大眾文化特征。當前在經濟發展中求得生存的音樂文化需要人們從精神層面而不是物質層面提高對其的重視,讓音樂文化光彩在大眾傳媒經濟下繼續大放異彩,往更高品味和更高文化含量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