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丹
(羅定職業技術學院,廣東 羅定 527200)
非傳統音樂作品中的“調式調性”已完全不同于傳統音樂的調式調性,在這一方面筆者認為,非傳統音樂與傳統音樂最主要的區別就是“主音”的存在情況以及是否具有功能化的和聲進行。根據非傳統音樂的產生以及發展情況,筆者將非傳統音樂的類別大致概括為兩類——泛調性音樂、無調性音樂。
1.泛調性音樂。“泛調性”一詞是由奧地作曲家勛伯格提出的,意為“綜合所有調性”[1]。其音樂作品中的主音則不再是一首樂曲的核心靈魂,調式調性也有了更多變化的可能。不同調性的穿插容和,調中心清晰可辨卻又搖擺不定,樂曲具有非功能化的和聲,段落之間的分界變得模糊,作曲家們逐漸掙脫調式調性的束縛,展現不同于傳統音樂特點的藝術語言。
2.無調性音樂。非傳統音樂中也存在沒有主音的作品,這一類作品徹底摒棄調式調性,其旋律中沒有主音的存在,更無法確定音級以及其變化音,傳統音樂中圍繞主音建立的音高體系不復存在,音與音之間的關系則變得愈發清晰。
美國著名音樂理論家阿倫·福特提出的“音級集合理論”[2]使用了音級數標記法,即在一個音列中,用數字0標記音列中的首音,數字1與首音相鄰一個半音的音符,按照音階排列順序依次增加,被稱為“音級內涵”。筆者借鑒阿倫·福特的音級集合理論中音級內涵以及音級含量的標記方法,使用鋼琴鍵盤上的最小距離——“半音”來表示音程關系,用半音數代替音級集合理論中音級內涵的內容,來對音程做統一的標記。
由于傳統音樂是非傳統音樂的基礎,針對非傳統鋼琴彈唱作品的基礎技能訓練,筆者認為仍然不能離開傳統的音階構唱練習,因此筆者將初期的構唱練習建立在半音階上,并以此為基礎進行各種變化練習。
半音階是在自然大小調的基礎之上增加五個變化音,音階中共有十二個半音級,其在作品中的運用使得音樂更加富有色彩。由于半音階涵蓋了一個八度內所有的自然音與變化音,因此筆者認為在視唱練耳課程的學習過程中,構唱半音階是一項必不可少的練習,尤其對于非傳統視唱或彈唱音樂作品的學習,半音階構唱是培養準確的音準概念之重要訓練。
在傳統音樂中,半音階的每個音都有臨時的導音傾向,在構唱時需無限靠近其下一個相鄰音。但是在非傳統音樂中,沒有律制的約束,半音階的每兩個鄰音距離為一個半音數,不需要唱出傾向性。我們需要反復視唱、背唱半音階,以培養半音數為1的音程感。
有規律的省略某些音,構成不同半音數的音程穿插排列,練習音程之間的自由轉換。經過反復練習之后,再省略不同的音,進行其它不同半音數的音程轉換練習。
在傳統音樂與非傳統音樂中,都經常出現同音不同名的現象,近現代音樂在調性模糊或者多次轉調的情況下,這種現象出現的更加頻繁。因此筆者認為換唱名練習是彈唱練習中必不可少的一步。
1.簡單的換唱名基礎練習
由于半音階的上下行中,除了相同的音以外,還有個別音屬于同音異名,而我們在初次進行半音階的常規構唱練習時,用“啦”音唱出,初步培養同音不同名的音感,而后再加唱名進行訓練。
2.換唱名進階練習
這一步需要對照鍵盤,找出其它音的等音,將其添加至上面的音階中(帶有重升重降記號的音符除外),進行看譜唱音名練習。
3.換唱名完整練習
這項練習需要正確唱出音名,同時需要非常仔細的觀察和記憶每一個音的樣子,在腦海中形成相應的固定音高。
具有復雜變音記號的非傳統音樂鋼琴彈唱作品對于讀譜能力和音準能力又有更高的要求,學習者們需要將這些變音記號與各種不同音程感的音程加以結合進行訓練,提高彈唱非傳統音樂作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