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淅鈺
(浙江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
解放時期,株洲市曾先后創立過三大劇團,分別是:株洲市花鼓戲劇團、株洲市湘劇團和株洲市歌舞劇團。經過了六十年的風雨飄搖,三個劇團歷經風雨,分分合合,最終合并成如今的株洲市戲劇傳承中心。
1950年,湖南新聯劇團成立。李祥生任班主、徐金林為本家。據記載,劇團歷任團長分別為:周永年、涂華山、陳杏元、何炳生。劇團原起源于湘潭,1952年湖南新聯劇團更名為湘南新民劇團。兩年之后遷至株洲更名為湘南新民劇團,此后又改為株洲新民劇團。不久后,經政府和文化部門的改動和輕微調整,更名為株洲花鼓戲劇團。1958年,劇團定下正式名字——株洲市花鼓戲劇團。
1956年,株洲市政府望邀一個劇團前來交流,故向長沙政府提出申請,經過反復思量,長沙相關部門最終選定長沙藝文湘劇團。長沙藝文湘劇團由著名湘劇老生劉艷玉(1918年~1990年,原名朱福喜)于新中國成立之后創立,屬當時長沙湘劇團翹楚之列。同年6月,劉艷玉團長親率長沙藝文湘劇團輾轉至株洲,為接地氣,在株洲扎根后改名為株洲市藝文湘劇團。1959年正式確立劇團名:株洲市湘劇團,此時的演職人員共68位,集中地定在株洲解放劇院。文革之前,由于中央希望各地戲劇團大演當代革命戲,致使古裝湘劇及一些傳統劇目被停演,劇團將排演現代革命戲提上主要日程。后建筑工程部文工團被下放到株洲的省建五公司,其中有20多人進團勞動改造,不多久又有20余人進團。年底文工團的勞動改造人員下放期滿,通過當時任株洲市委宣傳部長的王又民同志和株洲市委書記馬壯昆的積極爭取,來株視察的時任國務院副總理薄一波直接拍板示下,文工團下放到株洲的40多人,最終21人能留在株洲。當時演職人員們的排練條件十分艱苦,沒有自己的住房只能暫住在市文化宮舞臺下,一到排練節目的時間就把工人文化宮的舞臺借來。團里沒有收入來源也是一個重大問題,后通過市領導出面,從各種大廠那里爭取到一大筆可用經濟用于購置伴奏樂器和演出的服裝。最初株洲市文工團的主要任務只是排練一些小節目,配合中心的工作到各大工廠進行宣傳演出。后來規模慢慢擴大之后更名為株洲市歌舞劇團。
1970年,政府下令“三團合一”,市歌舞劇團、市花鼓戲劇團、市湘劇團合為株洲市文工團。文工團一隊專演花鼓戲(湘劇演員改行唱花鼓戲),包括:花鼓戲和湘劇。市歌舞劇團為文工團二隊。文革結束之后,株洲市文工團被撤銷,恢復到以前的株洲市花鼓戲劇團和市歌舞劇團。1961年8月,株洲市的戲劇學校被下令拆掉,無奈之下只能讓部分學生分配到株洲市花鼓戲劇團,這一舉措使得劇團人員空前強大。此后株洲花鼓戲劇團很長一段時間都是落戶在株洲市人民劇院。2006年4月,株洲市歌舞劇團和市花鼓戲劇團合并組建變為株洲市藝術劇院。2012年,株洲市藝術劇院轉為公益性事業單位,為了響應文化體制改革,成為現今的株洲市戲劇傳承中心。
2008年,湖南花鼓戲成功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遺產。湖南花鼓戲具有非常特別的地區特色和醇厚的勞動生活氣息,可以說是許多勞動人民的樸素生活寫照,上個世紀曾有許多喜愛它的觀眾。但是如今隨著不斷變化與發展的社會,人們已經快慢慢遺忘花鼓戲了。在當代社會,由于多元化的文化發展,造成湖南花鼓戲觀眾急流巨失。上世紀湖南花鼓戲劇團的數目還算客觀,至今卻所剩無幾,一些劇團由于缺乏資金來源,即便排除萬難堅持排練,也無法逃脫生計問題帶來的困擾,而老一輩藝術家們接連去世,青年演員們因看不到好的前景而選擇跳槽,全湖南省堅持花鼓戲表演的演職人員從上萬人遞減到數百人,傳統而又屬于民族的花鼓戲劇目僅剩幾十部流傳于世。湖南花鼓戲現在有著非常嚴重的生存危機。新中國成立之后,在黨和領導人的關懷之下,組織演員們參加了各種政治宣講活動,特別是關于“兩學一做”思想教育工作。在戲曲改革的方針下,編創屬于株洲人民自己風格的新型花鼓戲。這些宣傳推廣的措施都大大地推動了株洲戲劇傳承中心的發展。
一個劇團的好發展離不開演員,要讓演員知道演好演壞不一樣。2012年,株洲市藝術劇院定名為株洲市戲劇傳承中心。株洲市戲劇傳承中心主任肖鴻斌說:“這不應該只是換一個牌子。持續釋放音樂創作的激情、激活音樂的勃勃生機才是深化改革的內核?!边@些年的變化都被中心歌舞劇團團長魏立彬記在了心里。“以前排戲的時候來安排角色,許多演員都想盡各種辦法拒絕來演,可是現在已經不一樣了,演好演壞是有差別的,現在演員們都勤奮練習,搶著演戲?!?014年劇團開始重新排練《江姐》,劇中江姐和雙槍老太婆的角色十分重要,4個演員爭搶著演,甚至有兩位演員為了江姐的角色爭到急紅了眼。劇團人氣旺起來之后,之前停薪留職的人想回到原來的崗位,各路應聘的人也聞風而來,現在管弦樂團已經招聘了3位海歸。
2015年2月,株洲市戲劇傳承中心首次在“周末劇場”舉辦新春音樂會,接連四場上演紅色經典歌舞劇,有望打造成一個品牌,為市民們帶來更多歡樂。2015年9月8號,2015年度國家藝術基金舞臺藝術創作資助項目名單揭曉,由株洲市戲劇傳承中心創作的兒童音樂劇《天使合唱團》在全國數千部優秀作品中脫穎而出,成功入選。2018年3月,劇目《英.雄》前往北京清華大學新清華學堂參加全國優秀民族歌劇首場展演!文化部副部長董偉、湖南省副省長吳桂英、省政協副主席賀安杰、株洲市委書記毛騰飛、市長陽衛國等領導,老藝術家喬佩娟、金鐵霖和歌唱家宋祖英等文化名流與清華學子一千多人共同欣賞了演出。領導、專家和觀眾們觀后給予了高度評價。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株洲市戲劇傳承中心通過自身不斷改革與這一輩人的共同努力創作了一大批優秀的作品。像歌劇《從前有座山》、《瀝瀝太陽雨》;音樂劇《天使合唱團》風靡整個株洲市乃至整個湖南??;最有影響力的當屬花鼓戲《城市英雄》《太平村的鑼聲》,此外還有多部優秀劇目在各地展演。近年來,株洲市紀委牽頭組織倡導廉政主題,文化部門立即呼應開始搭臺唱戲,通過株洲市戲劇傳承中心的積極響應,涌現出一大批具有深刻教育意義的廉政題材的劇目,包括:《山路彎彎》、《拈坨子》、《酒樓趣事》、《暖流》等。此外,株洲市戲劇傳承中心進行創編、排演出了一部典型的廉政教育題材的本土小花鼓戲劇《山路彎彎》,劇本主要講述了一個情與法相交融的故事。從這里可以看出用藝術來宣傳廉政的理念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因為藝術具有能夠引起觀眾心靈的共鳴的能力,還有強大的感染力。廉潔不僅僅是政府,和黨政干部的事情,如今的戲劇公演、書法藝術展、各種媒體推廣等“文藝+廉政”的宣傳形式,真正的讓廉政從“文件”變成“文化”,從“會場”走向“劇場”。戲曲的形式讓觀眾容易接受深刻的廉政教育,更能體會和欣賞優秀生動的戲劇表演,達到一種寓教于樂、潛移默化的氛圍。自從廉政題材的劇目開演之后使株洲市傳承中心的發展開啟了新篇章。
株洲市藝術傳承中心是一代藝術家們用雙手辛勤澆灌的成果,伴隨著多次革新,她一路踏過起伏成為株洲市最顯著的文化標識。如今各大劇種及其傳承劇團都面臨著多種問題,即使國家政府大力支持也無法在短時間內破除多重困境,劇團的自身建設和人民的文化覺醒才是搶救戲曲文化的根源。為地方戲曲的傳承發展建設起良性軌道,株洲市戲劇傳承中心正大步流星的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