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琳 李銳
(煙臺大學,山東 煙臺 264005)
隨著時代的發展與文化的積淀,漢族民間歌舞在發展過程中表演形式更加多樣化,素有“北歌南燈”和“北袍南裙”之稱,其中“北歌”則是指北方的秧歌。秧歌在我國北方的許多鄉村地區極受歡迎,具有一種漢族民間舞的表演形態。我國歷史具有十分深厚的文化底蘊,且擁有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優秀且多樣的文化造就了“四大秧歌”的類型,山東秧歌是其中之一。山東秧歌在本區域文化的基礎上又劃分出“三大秧歌”類型,而海陽秧歌是其中的一種,其憑借多樣的形式與豐富的內容受到人們的喜愛,帶給人一種開闊和豪邁的感覺。山東海陽秧歌起源于齊魯地區,也因為受到儒文化的影響從而形成了獨具風格的文化形態與動律特征,并憑借特殊的文化韻味逐漸成為漢族民俗舞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傳承與發揚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海陽秧歌自產生以來已有五六百年的歷史,可視為一種民間的綜合性表演藝術形式。海陽秧歌將音樂、舞蹈、歌曲、戲劇四要素集于一身,是山東海陽文化的集中體現,具有十分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海陽秧歌受到山東儒文化的影響較深,并在山東半島南部廣為流傳,在當地又被稱為“扭秧歌”、“跑秧歌”等。海陽秧歌不僅塑造了鮮明的人物形象,還具有多樣的表演形式、豐富的表演內容以及質樸大氣的表演風格。此外,海陽秧歌具有嚴謹的隊伍組織結構,主要由三部分隊伍構成,即執事隊伍、樂隊及舞隊,且三支隊伍具有嚴格的排序,執事隊伍在最先,之后是樂隊,最后是舞隊。海陽秧歌的表演形式可大致分為“大場子”和“小場子”,主要是依據所需表演者的數量進行劃分的。海陽秧歌還需要遵循一定的禮儀規范,秧歌在行進過程中具有不同的程序與環節,且每一環節都具備特定的內容,但“三拜九叩”之禮卻是每個環節都必不可少的。除了敬拜寺廟外,一支秧歌隊行進中如遇其他秧歌隊,雙方都要相互敬拜,如有一方不遵循此禮儀,不但會引發激烈的爭吵,還容易產生極大的仇怨。
在每年正月十五,漢族地區家家戶戶都有鬧元宵的習俗,并將此日稱為“元宵節”,而且寺廟會舉辦廟會,往往會有各種類型的秧歌表演。這種民間秧歌表演的場地具有較大的流動性與自由性,經常在鄉下村落、熱鬧的集市以及大型廣場等場合流動演出。海陽秧歌屬于民間秧歌表演的一種形式,也具有流動性與自由性的特點,并帶有自娛性、儀式感以及自我傾向的色彩。海陽秧歌的這些特征會為其營造出原生態的表演環境,拉近表演者與受眾的心理距離,使受眾更好地融入其中,引起情感上的共鳴。此外,海陽秧歌嚴謹的隊伍組織結構、生動的人物形象以及豐富的表演情節不僅可以體現海陽地區的特色,還能更好地彰顯齊魯地區儒文化的底蘊。海陽秧歌在儒文化的影響下形成了具有嚴格等級順序的三部分隊伍,這也是海陽秧歌極其重視禮儀規范的重要原因之一。
海陽秧歌的題材十分豐富,既有向往自由解放的錮漏和王大娘,還有注重內在情感表達的膠州秧歌,這些表演內容均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和自身情感的寄托與表達。秧歌是人們表達自我情感的一種途徑,也是人們情感得以延續的重要手段。在農耕時期,人們為了慶祝豐收的喜悅或生活中的重大喜事,往往會采取秧歌表演的形式將自我內在的情感傳遞出來。海陽秧歌具有悠久的歷史與鮮明的地域特色,不僅表演形式多樣、表演內容豐富,而且傳播范圍極廣,與其他地區的秧歌有著十分明顯的區別,最突出的特征是其具有的“艮勁兒”。除此之外,海陽秧歌還具有多元社會文化的意涵。海陽秧歌起源于齊魯大地,而齊魯地區是儒家文化的重要起源地,海陽秧歌也因受到儒家思想文化的重要影響,極為重視祭祀性和禮儀規范。此外,海陽秧歌是中國歷史傳統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具體體現,它既要傳承優秀的歷史文化,還要迎合時代的發展潮流不斷地注入新元素,以質樸開闊的風格與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傳遞出中國人民具有的勤勞奮進、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
海陽秧歌不僅營造了原生態的演出氛圍,還是對山東地區自然地理環境與人文社會環境的集中體現。隨著時代的發展與社會的進步,海陽秧歌被賦予了新的內涵,但其具有的民俗價值與文化意義是不容質疑的,因此,只有對我國傳統文化加以取精去糟,并進行創造性地傳承與創新,才是海陽秧歌發展的最佳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