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藝青
(浙江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
美學是哲學的一部分。而音樂美學則是以研究音樂藝術的基本規律,特別是音樂藝術的特殊性、音樂的美與美感為總目標的一門基礎性的理論學科。揆古察今,在中西方哲人的思想中,都出現了與音樂有關的美學思考。音樂美學屬于理論思維的歷史性學科,它有著不可否認的歷史延續性。它和其他學科一樣,不能離開歷史發展而單就某一很斷面作出全面的結論。因此,音樂美學的研究離不開音樂美學史的研究。音樂美學史作為音樂美學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研究音樂美學。在整個音樂學領域中,音樂美學史是體系的音樂學與歷史的音樂學相結合的學科,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謂史和論相結合的學科。音樂美學史的研究是通過對不同歷史時期音樂美學思想的調查、研究,探討音樂美學思想發展的規律,從而有助于為音樂美學問題的研究提供豐富的思想資料,以便批判地吸取前人一切有價值的成果和經驗教訓,作為今天研究音樂美學問題的借鑒,促進今天音樂美學問題的解決。
《西方音樂美學史稿》的作者何乾三(1932—1996)是中國音樂學家,主要從事西方音樂美學史的教學與研究。她曾兩次赴美國考察、進修,師從音樂美學家倫納德·邁爾,發表譯著《音樂的情感與意義》(邁爾著)及論文《音樂美學的對象問題初探》、《黑格爾音樂美學思想》、《盧梭美學的對象問題初探》、《音樂的情感初探——再讀漢斯利克〈論音樂的美〉》等,選編出版《西方哲學家文學家音樂家論音樂》。深厚的音樂學理論基礎、良好的英文水平與她的兩次旅美經歷讓她在西方音樂美學史的研究舞臺上,具有一定的發言權與影響力。上述成果也為《西方音樂美學史稿》的整理出版奠定了理論基礎。
而《西方音樂美學史稿》的“直接推手”還要從何乾三在中央音樂學院任教談起。1984年起,何乾三在中央音樂學院開設了一門課程《西方音樂美學史》,先后為不同班級共講了七遍。1994年她從美國考察回來,不幸身患重病,于1996年去世。她遺留下來的只是一份她在課堂上使用的不很完整的講稿。1999年,經過于潤洋的提議,委托當時何乾三的研究生修子建,對講稿按原樣進行整理,并且加上何乾三的另外十篇文章,以《何乾三音樂美學文稿》為書名,由中央音樂學院學報社內部出版。這是《史稿》最初的“模樣”和“名字”。后考慮到讀者需要,中央音樂學院當時新成立的音樂出版社負責人俞人豪建議把何乾三的講稿再作一次整理后單獨正式出版。何乾三的丈夫鐘子林遵照俞人豪的意見,把背景部分,即非音樂美學史部分作了一些刪減,把講稿中原來由于講課需要反復強調而變成文字后顯得重復的地方作了一些刪減,并由原來的35萬字壓縮成25萬字,對照何乾三自己的教學大綱,在當時的一位美籍華裔學者歐陽美倫女士的幫助下,進行了出版。因此該書凝聚了許多人的辛勤勞動與智慧,也為現今的西方音樂美學研究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
這部著作涵蓋和梳理了從公元前5世紀的古代希臘直到19世紀浪漫主義各個時期的西方美學思潮。該書除去前言和附錄,主要內容共分五編,每一編按照西方歷史分期,分別是古希臘時期、中世紀時期、文藝復興時期、17、18世紀以及19世紀。每一編內部,則以重要歷史人物為章節,按照活動簡況、哲學思想、音樂與音樂美學思想三個基本內容展開。在每一編的開頭,有相應歷史時期的社會概況介紹。在第一編古希臘時期中,作者首先介紹了古希臘包括地理、歷史在內的基本情況,還介紹了其哲學及其他情況。然后主要從畢達哥拉斯學派、德謨克利特、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亞里斯托克森以及恩匹里克這些人物出發,進行他們的基本情況以及音樂美學思想介紹。在何乾三看來,他們的理論體現了一個從數學觀點、自然科學觀點看問題轉變為用社會科學觀點去看問題的過程。而社會科學觀點的核心思想在于重視音樂的社會功能。在第二編中世紀時期中,闡述了包括奧古斯丁、鮑埃修的音樂美學思想。第三編是文藝復興時期。這一時期的主要人物是廷克托里斯和扎爾林諾。第四編是巴洛克、古典主義時期的17、18世紀。這時候是以馬泰松、盧梭、格魯克為代表。最后一編是19世紀的浪漫主義時期,這一時期的代表是黑格爾、李斯特等。在最后的附錄中,編者還附上了何乾三對漢斯利克音樂美學主要思想進行論述的文章。
這五編內容看似獨立,卻又相互聯系,以一種連貫、連續的方式講述了從古希臘時代一直到19世紀末的浪漫主義時期,歷時1200多年的西方音樂美學思想發展之路。
該書分為編、章、節三個邏輯層次。每一編都是一個歷史時期。作者在總體論述該歷史時期的社會基本概況后,以“一章一人物”的模式,圍繞某人物展開論述,切口小,但涵蓋范圍廣,了解了某幾個人的音樂美學思想,就等于了解了這一時代的音樂美學主要思想。作者這種找幾個“點”,由“點”連成發展“線”,最后覆蓋整個“面”的層層推進的著述手法,使得讀者讀來邏輯結構清晰,讀完五編內容,腦中就會浮現出一張清晰的西方音樂美學發展的“線段圖”。這種“點-線-面”式的縱向深入的闡述方式是該著作的一大特色。
在每一章中,作者也是按照每一音樂家的活動簡況,哲學思想和音樂美學思想這三個基本內容來展開。在每一節的具體論述中,作者圖文并茂,標題設置精煉,基本上都是該音樂家的主要音樂美學觀點,讓讀者一目了然地就可以抓住重點。這種圍繞“一個中心點”式的論述是該著作的又一大特色。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每一編的最后一節都會進行一個小結,從整體的,宏觀的角度對這一歷史時期的音樂美學思想總體發展情況進行一個系統的凝練。這種宏觀與微觀相結合的論述方式增加了著述的層次感。
本書的參考文獻基本是使用的外文著作的翻譯版。如羅素的《西方哲學史》、《莎士比亞戲劇集》、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物理學》、《詩學》、列寧的《哲學筆記》、普魯塔克《論月亮的軌道》、留基伯的《大宇宙秩序》、《論心》、塞克斯都·恩匹里克《反數學家》、《世界美術全集》、克雷門《基本問題》、斐羅德謨《論音樂》、柏拉圖《文藝對話集》、《國家篇》、《理想國》、黑格爾《哲學史講錄》、吉塞爾·布勒萊《音樂的哲學與美學》、奧古斯丁的《懺悔錄》等等,范圍涉及政治、宗教、藝術、人文、哲學等方面。使得該書的視野以及論域變得寬廣而具有包容性。
作為我國音樂美學事業的開拓者,何乾三奉獻了畢生的精力,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教學和研究事業中來。直到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還未有一本系統介紹20世紀以前的西方音樂美學歷史的書籍,絕大部分資料均為翻譯蘇聯和東歐的美學原理類的專著。何乾三率先在中央音樂學院開設“西方音樂美學史”。課程開設在即,僅有的這些資料遠遠無法滿足教學需求,編寫教材迫在眉睫。于是何乾三四處奔波,廣泛收集相關資料,匯編成《西方哲學家、文學家、音樂家論音樂》,力求為學生盡可能提供更加廣闊的西方音樂美學觀念的歷史視野。她根據自己所擬的教學大綱,在現有資料的基礎上編纂了《西方音樂美學史稿》。無疑,《音樂美學史稿》對于當今西方音樂美學史來說是一套珍貴的史料。
但令人遺憾的是,該書僅僅從縱向上梳理了西方音樂美學史的發展,缺少與中國相應時期的音樂美學思想的橫向對比,在橫向對比中,研究者往往更加能夠發現中西音樂美學在發展過程中的異同,以及找到西方音樂美學對于中國音樂美學發展的有益啟迪。另外由于整理編撰時,何乾三已經去世,她所剩下的僅僅是一份講稿,因此內容完整性欠缺,她兩次旅美后的新材料未能“充實”到論著中去。原稿中,對于19世紀的柏遼茲、舒曼、瓦格納和漢斯利克幾章,未能在她遺留下的資料中發現。還有不少的資料卡片,無法串聯成文。
雖然何乾三已經離開,但《西方音樂美學史稿》卻留下了,這也算是不幸中的萬幸!音樂美學是一門邏輯性強、思辨性高的學問,對于它的學習和研究,絕非一代人可以完成,作為音樂研究者來說,我們需要沿著何乾三的“腳印”,繼續前行,在已有成果的幫助下,站得更高,看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