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思敏 譚利婭
近日,美國“僑報紐約網”報道,澳大利亞蒙納士大學和墨爾本大學的共同研究項目的結果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刊出,他們的研究結果推翻了我們對于喝水的既有觀念,而且認為喝水過多恐對人體的腦神經造成不良影響。
研究指出,人體在攝取過多水分時,大腦會產生排斥反應,進而可能造成吞咽障礙,影響正常進食。
且研究指出,運動或其他勞作后的口渴所做的喝水動作,和水分充足、一點也不渴時仍喝水相比,后者比前者所需的力氣多了3倍,在功能性磁共振造影的成像顯示,在后者的狀態喝水時,控制食欲的腦前額葉皮質的活動更活躍,這容易造成腦神經異常,而可能造成非器官損害的吞咽障礙。
以往,大家都知道,水分攝取過多易引發“急性水中毒”,會出現低鈉血癥、痙攣、昏睡,甚至惡化成重癥致死的可能,因此喝水的時機與喝的量,都需要多加注意。比起強硬執行每天一定要喝到定量的水,不如好好傾聽自己的身體,在正確時間補充適量的水分。
那么水應該怎么喝呢?可以根據以下三個不同因素來做考量:
年齡不同,每天的喝水量也不同。
30歲以下:體重(千克)×40=建議喝水量(毫升);30~55歲:體重(千克)×35=建議喝水量(毫升);55歲以上:體重(千克)×30=建議喝水量(毫升)。
據美國運動醫學會的建議,從事30分鐘的運動,該日水分攝取量最好增加350毫升。專家提醒,健康成年人的每日飲水量最多不要超過3500毫升。
人們的飲食習慣會影響每日應補充的水量,像吃了水分含量高,但其實有利尿效果的食物,如大白菜、咖啡等,可幫助體內排出廢物和囤積水分,這樣還是要補充適量的水分;而在我們攝取過多的鹽分時,身體為保持平衡,也會消耗水分,容易渴,血壓上升,這時除了多喝一點水外,也要開始控制飲食并進行口味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