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鳳岐

先秦時期是一個思想十分活躍的時代,諸子蜂起,百家爭鳴,此時涌現出許多有代表性的人物,并各成一家之言,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西漢時期的司馬談第一次在其著的《論六家要旨》中將諸子百家分類,分為陰陽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和道家,劉歆在這六家基礎上又增添了縱橫家、雜家、農家和小說家。
各家諸子在論述自己學說的時候,有些也涉及到了養生的內容,比較突出的有儒家、道家。現對其一一進行概括,以饗讀者。
儒家涉及社會倫理較多,所以特別注重以德養生。孔子的思想以“仁”為核心,所以其提出“仁者壽”“大德必得其壽”的觀點,認為有仁愛之心、道德修養高尚的人會長壽。董仲舒解釋說:“故仁人之所以多壽者,外無貪而內清靜,心平和而不失中心。”這主要涉及到修養內心的問題。
在飲食起居方面,孔子認為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提出“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的飲食觀點。
孔子還針對不同年齡的人提出相應的養生方法,“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孟子也很注重養生,認為養性是養生的關鍵。其承襲了孔子“仁”的觀點,指出欲要長壽必須修養自己的品德,《孟子·盡心上》說:“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地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就是對其觀點最好的詮釋。另外,孟子在論述修養仁義之心時說:“茍得其養,無物不長;茍失其養,無物不消。”(《孟子·告子上》)還說:“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認為修養是一個長期的事情。
荀子是先秦諸子的集大成者,故其養生思想亦汲取了各家之長。關于養生動靜的問題,一方面荀子主張要經常運動,《荀子·天論》說:“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養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即是此意。另一方面,他吸收了道家觀點,提出“虛壹而靜”的觀點。可見,荀子是主張動靜結合的。在對待人性欲望方面,荀子反對“去欲”,亦反對縱欲,而是主張以禮節欲,認為人的欲望與生俱來,應予以滿足,但是需要有所節制,而節制的方法就是靠禮來約束。《荀子·修身》說:“凡用血氣志意知慮,由禮則治通,不由禮則動亂提縵;食飲衣服居處動靜,由禮則和節,不由禮則觸陷生疾。”這明顯反映了儒家以德養生的觀點。
道家一貫強調順應自然的養生思想,這應該起始于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老子·二十五章》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里的自然并不是指自然界,而是“道”本身所具有的運行規律。由此推至養生,即人們的各種活動都要遵循人體自身的自然規律。
老子提出“見素抱樸,少私寡欲”,主張恬淡虛無,反對厚養其生,他說:“益生曰祥(殫之假借,殃也,災禍之意),心使氣曰強,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認為自我益生是一種災禍,事物提前壯大之后就會衰老,這是不合于道的,故會早早結束生命。還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明確指出外在各種各樣的物質會影響到人體身心的健康。
老子提出“致虛極,守靜篤”,以“靜”為養生宗旨,《老子·二十六章》說:“靜為躁君。”《老子·四十五章》說:“清靜為天下正。”都體現了老子尚靜的思想。
莊子主張“循天之理”“虛無恬儋”。如《莊子·刻意》說:“夫恬儋寂寞,虛無無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質也。故曰:圣人休休焉則平易矣,平易則恬儋矣。平易恬儋,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
莊子還注重養神和養形的統一,《莊子·達生》說:“棄事則形不勞,遺生則精不虧,夫形全精復,與天為一。”《莊子·刻意》也說:“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儋而無為,動而以天行,此養神之道也。”
具體方法上,包括靜以養神和動以養形。《莊子·在宥》說:“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勿勞汝形,勿搖汝精,汝神將守形,形乃長生。”《莊子·天地》也說:“靜則無為……無為則俞俞,俞俞者憂患不能處,年壽久矣。”指出靜以養神的必要。至于動以養形,《莊子·刻意》說:“吹吁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伸,為壽而己矣。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這里也可以看出莊子動靜結合、以靜為主的養生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