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浩
黃芪我們一般都不陌生,養生保健常用,其味甘,性溫,有大補氣虛、固表止汗、托瘡生肌的作用,是治療氣虛不可缺少的藥物。此外,黃芪還有升舉中氣和利尿作用,可用于中氣下陷的脫肛、子宮下垂及虛性的水腫病等。用黃芪泡酒,用其補氣虛,是老年人常用的保健方法。現介紹幾款此類藥酒供選用。
1.生白扶正酒。材料:木香、紅參各6克,生黃芪30克,雞血藤45克,制首烏15克,白酒1000毫升。制法:將上藥粉碎成粗粒,紗布袋裝,扎口,置容器中,白酒浸泡14日后取出藥袋,壓榨取液,將榨得的藥液與藥酒混合,靜置,過濾后裝瓶即得。功效:補氣血,扶正,升高白細胞。主治:不明原因或放療中出現的白細胞減少癥。用法:口服,每次服20毫升,日服2次。
其他藥材解析:木香行氣,調中,止痛;紅參是人參的熟用品,能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復脈固脫;雞血藤活血補血,舒筋活絡;制首烏補益精血,固腎烏須。
2.古方養生酒。材料:人參20克,黃芪、枸杞子、女貞子(制)、黃精(制)各30克,白酒1000毫升。制法:將生曬參、黃芪、黃精切薄片,女貞子打碎,并將諸藥裝入紗布袋里,扎口,置入容器中,以白酒浸泡,密封容器,二周后啟封,取出藥袋,壓榨取液,將榨得的藥液與藥酒混合,靜置,過濾后裝瓶即得。功效:補氣滋陰。主治:神經官能癥、低血壓及各種貧血病癥,癥見頭暈耳鳴、精神萎靡、失眠健忘、腰酸耳鳴、氣短乏力、面色萎黃等,凡具有上述癥狀者均可服用。用法:每日早、晚各飲1次,每次10~20毫升。禁忌:屬實熱證者忌服。
其他藥材解析:人參大補元氣,補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枸杞子補肝腎,明目,潤肺;女貞子補肝腎陰,烏須明目;黃精補氣養陰,健脾,潤肺,益腎。
3.益氣補虛酒。材料:黨參、黃芪各35克,白酒600毫升。制法:將前二味切碎,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15日后即可取用。功效:益氣健脾,益肺補虛。主治:氣短乏力、自汗畏風等。用法:每次服15毫升,日服2次。
其他藥材解析:黨參補中益氣,健脾益肺。
4.大補氣血酒。材料:黃芪60克,黨參30克,茯苓60克,枸杞子60克,紅棗30克,冰糖50克,白酒1500克。制法:將以上六味藥材放入干凈容器中(玻璃或陶壇),加入白酒密封浸泡30天。功效:補氣血,健脾腎。適于氣血虧虛、身體瘦弱、體質差的人群飲用。用法:每日2次,每次15毫升。
其他藥材解析:黨參補中益氣,健脾益肺;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安神;枸杞子補肝腎,明目,潤肺;紅棗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冰糖補中益氣,養陰生津,潤肺止咳,同時也是高級食品甜味劑,常用于泡制藥酒、燉煮補品的輔料。
5.滋補強壯酒。材料:炙黃芪、龍眼肉、黨參、枸杞子、當歸、熟地黃各80克,靈芝、何首烏、制黃精各50克,山藥、茯苓、陳皮、紅棗各40克,白酒7000毫升,冰糖400克。制法:將前13味研為粗末,用白酒浸泡,加入冰糖,密封靜置,二周后濾過裝瓶,即成。功效:滋補強壯,溫補氣血,健脾益肺,保肝護腎。主治:身體虛弱、貧血、須發早白等。用法:口服,每次15~30毫升,日服2次。禁忌:凡感冒發熱、喉痛、眼赤及陰虛火旺者忌服;邪實體壯者慎用。
藥材解析:炙黃芪為黃芪的炮制加工品,具蜜香氣,味甜,略帶黏性,比生黃芪補益的效果更強些;龍眼肉補益心脾,養血安神;黨參補中益氣,健脾;枸杞子補肝腎,明目,潤肺;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熟地黃補血滋陰,益精填髓;靈芝安神補虛,祛痰止咳,健胃,抗腫瘤,保肝解毒,提高免疫力;何首烏補益精血,固腎烏須,截虐,解毒,潤腸通便;制黃精補氣養陰,健脾,潤肺,益腎;山藥健脾補肺,益胃補腎,固腎益精,聰耳明目;茯苓利水滲濕,健脾安神;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紅棗補中益氣,養血安神,緩和藥性。
6.二參酒。材料:生黃芪、生地黃、元參、丹參各30克,葛根、蒼術各15克,天花粉、山茱萸各20克,低度白酒600毫升。制法:將前8味搗碎,置容器中,加入白酒,密封,浸泡7日后,過濾去渣,即成。功效:益氣,養陰,活血。主治:糖尿病(氣陰兩虛型)。用法:口服,每次15~30毫升,日服3次。
其他藥材解析:生地黃清熱涼血,養陰生津;元參清熱解毒,養陰;丹參活血化瘀,涼血消癰,安神;葛根解肌退熱,透發麻疹,生津止渴,升陽止瀉;蒼術燥濕健脾,祛風濕;天花粉清熱生津,消腫排膿;山茱萸補益肝腎,收斂固澀。
7.補氣升陷酒。材料:炙黃芪300克,白酒1500毫升。制法:將炙黃芪裝入絹袋內,置白酒中浸泡,每日搖動數次,10日即成。功效:補中益氣,健脾開胃。主治:胃下垂所致的呃逆頻頻、食欲缺乏、頭暈目眩等。用法:口服,每次30毫升,早晚各1次,連續服1~2個月。
藥材解析:炙黃芪也是補益脾氣的要藥,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氣健運,中氣充足,則下陷之臟器得以升舉,故此酒方對胃下垂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