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曉林
人類的疾病,大部分是由細菌等微生物引起。因此我們常聽到洗護用品公司的廣告說:“有效去除99%皮膚接觸的細菌,呵護寶寶,呵護全家”。雖說一些疾病是細菌感染引起,但是趕盡殺絕它們真的好嗎?
健康人體皮膚上的細菌有1000多種,正常情況下,它們愉快地勞作著,負責著保濕、保持皮膚的弱酸性、抑制病菌繁殖的任務。而我們人工制造的“殺菌成分”,是無法區別“善惡”菌的,除菌/抑菌劑也會把守護身體健康的“好菌”一同殺死,導致對外來雜菌的控制能力越來越弱,漸漸喪失身體本來的抵抗力。
我們以某著名品牌洗手液為例,它的殺菌消毒成分對氯間二甲苯酚含量為0.18%~0.22%。而在過往的研究中,一般認為對氯間二甲苯酚、金黃葡萄球菌、白色念珠菌等細菌的有效殺菌濃度在0.31%~5%之間。
即使在這個濃度下,要想對這些細菌有很好的消滅作用,仍要接觸5~15分鐘以上。也就是說,我們平時洗手,如果想要通過含有對氯間二甲苯酚的洗手液來起到殺菌的作用,一定要時間夠長。
如果家中有免疫功能低下、有感染或傳染性疾病患者、去過此類患者接觸過的場所、某段時間正在流行某些疾病,大家可以嘗試使用一些除菌、抑菌類的洗滌用品,以減少感染的風險。
如果使用消毒液,請一定漂洗干凈,不要有殘留,因為有些分解物有毒性。但是,如果是護理小寶寶,最好不要使用這類化學屬性的除菌、抑菌類洗滌用品,物理抗菌可能更適合小寶寶,比如奶瓶、奶嘴用熱水煮起來,衣服在太陽下晾曬等。
FDA發聲明稱,在美國有抗菌標志的非處方類洗滌用品,其抗菌實驗并不是直接地測試該產品在降低感染率方面的功效,而是在預防疾病方面,目前沒有任何證據證明標有“抑菌/除菌”功效的洗護用品優于普通的香皂和清水。
即使是衛生條件差的野戰醫院,用普通香皂配合流水“正確”地洗手,就能除掉80%~90%的“暫居菌”,所以,如果是日常清潔,用普通香皂、清水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