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福海
魏文亮自編自演的相聲《要條件》,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的經典之作,尤其是在諷刺對象的把握上,可以說既針砭時弊又恰到好處。現在這個節目成為寫諷刺內容的一個范本。這個創作經驗是怎么來的呢?說起來是個笑話。
一次,魏文亮感冒,到醫院打針,熱戀中的對象劉婉華跟著他。劉婉華是魏文亮所在的南開區曲藝團報幕員,在報幕的同時耳濡目染,向老先生們學會一段相聲《山東二簧》,她也想說相聲。
那天,她陪著魏文亮到了醫院。護士一見文亮兩眼放光,說:“喲,魏文亮,這回,你可犯我手里了。你還敢來打針?”魏文亮嚇了一跳,不知怎么回事,忙問:“我怎么啦?”
“怎么了?你為嗎在臺上諷刺我們打針的?”
原來,魏文亮有一個非?;鸬男《?,叫《扎針》,諷刺一個護士技術不過關,缺乏職業道德,給病人打針的時候,第一次扎進去,發現扎的位置不對,重來,拔出來,又扎進去;又沒扎好,再拔出來,又扎進去。這回扎對了,還得拔出來——她忘灌藥啦。
扎來扎去,病人說:“哎喲。大夫,您這是扎針嗎?您跑我這兒納底子來了?”
就是這個小段,使得這個護士不干了:“魏文亮,你這回算犯我手里了。你說我們護士打針是納底子?”
“我不是說您,我是諷刺個別護士?!?/p>
“那不行,現在一來打針的,就說我這是納底子,我們護士沒法活了。告訴你,今天,我就給你來個納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