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建華
電梯數量與日俱增、電梯事故時有發生,如何管好這個與社會發展、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運載工具?推行智能化監管無疑是一個有效之策。
自古道,隱患勝于明火,防范重于泰山。電梯,作為一種交通運載工具,以其特有的公共屬性,決定了其安全性不是某個單位、某個部門、某個人員的私事、小事,而是事關人民大眾人身安全甚至生命安全的公事、大事。正因為如此,電梯被列為“第一位的特種設備”,不僅設計、制造、安裝、改造必須具備法定條件、取得相應行政許可,而且管理和使用全過程必須接受有關部門的行政監管和技術監督。截至2017年,我國電梯保有量達562.7萬臺,每千人平均有4.1臺電梯。近年來,電梯事故率和亡人率雖然呈逐漸下降趨勢,但由于保有量的快速增長,每年單就官方通報的電梯事故傷亡人數也都在40人以上。除人員傷亡事故外,由于電梯老化、維護保養不及時、不認真、不規范等原因,電梯非正常停運、乘客困梯等電梯故障屢屢發生,給人們的出行和工作造成很大的困擾,并帶來安全隱患。
讓機器挑重擔,向科技要安全,是現代制造業發展的必然趨勢。比如電梯制造業相對發達的日本,就特別注重發揮技術在安全防護中的作用,其所有電梯都強制配備安全防護裝置:突然停電后電梯會自動停止、人員跌倒時電梯可緊急停止、梯級和扶手間卷入衣物電梯自動停止等。《中國制造2025》明確提出,“我國制造業應以智能制造為突破口”,可見機器替代、自動化生產線是未來制造業發展的趨勢。在國外電梯市場,電梯公司除了電梯制造,電梯維保也是其主要業務,一般從事維修保養的職工人數是制造者數量的3倍左右,維保收入也占公司總收入的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一部電梯無論安裝在何處,一旦投入使用就進入了公司的維修保養網絡而置于嚴密的監控之下,保養人員每周必須到現場檢查服務。而與此相反,我國電梯制造和電梯維保基本分屬不同公司(占七成以上),維保收入只占到電梯制造收入的十分之一,從而形成制造公司不愿做維保,維保制造“兩張皮”,加上維保市場的不良競爭,造成事故頻發。因此,有關部門加強監管就顯得尤為重要。成都市郫都區推行電梯遠程監測系統的做法,可謂適應了時代發展需要,抓住了矛盾關節點。
還應看到,隨著物聯網、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的大力推進,未來誰來牽頭這個“網”、誰來做這個智慧網絡系統的“中心”,擁有公共性、感知性、交互性、控制性的電梯監管系統,恐怕具有先天優勢。在誰先占有資源誰就擁有發展先機的現代商戰浪潮中,先期看似無足輕重、甚至賠本的買賣,或將引領一個嶄新的未來,蘊藏著不可限量的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