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荊門市第二人民醫院重癥醫學科 王 林 盧 波)
氣管食管瘺(TEF)是由于氣管內導管的壓迫、摩擦使氣管壁發生壞死,并向后穿透氣管壁,形成氣管后壁與食管前壁間的異常通道[1]。氣管、支氣管食管瘺分為兩類:先天性及獲得性[2,3]。獲得性氣管、支氣管食管瘺中醫源性為主要因素,氣管內插管、氣管切開,國外文獻報道較多[2-4]。后天獲得性食管氣管瘺最常見的原因是食管癌[5]。存活率低,生存質量差,患者患病時出現大咯血,出現難以控制的吸入性肺炎,行機械通氣時正壓氣體經瘺口進入消化道致肺泡有效通氣量不足,產生低氧血癥和CO2潴留等并發癥[6]。2017年2月,我科收治1例食管癌并發氣管食管瘺患者,行氣管插管、機械通氣等對癥治療,病情出現危急變化,經妥善處理后得以穩定,為進一步治療贏得時間。現將護理體會報道如下。
患者,女,57歲。咯血原因待查,于2017年2月9日急診入院。入院時體溫36℃,心率128次/分,呼吸28次/分,血壓148/79毫米汞柱,脈搏血氧飽和度80%,淺昏迷,面色發紺,呼吸音粗,雙肺可聞及濕羅音及哮鳴音,腹平軟,肝、脾肋下未觸及。查血氣分析提示:PH7.23;PCO272.7毫米汞柱;PO269毫米汞柱;經口氣管插管可吸出大量暗紅色血性液,予呼吸機輔助呼吸,甲強龍靜滴減輕水腫,氨茶堿平喘,予止血、抗感染、穩定內環境等對癥治療。行機械通氣后,預設潮氣量和監測潮氣量相差100~150毫升,進行性下降,腹部膨隆進行性加重,平臺壓增高,聽診雙肺呼吸音證實氣管插管位置正確。行胃腸減壓引出大量氣體,疑似“氣管食管瘺”,行胸腔閉式引流術大量氣泡溢出,持續排氣。患者平臺壓逐漸下降,潮氣量上升,達到預設潮氣量,通氣改善。于2月10日,行CT檢查,考慮食管占位性病變。于2月11日行氣管切開,經床邊纖支鏡檢查,結合胃管注入造影劑行床邊X線檢查,提示氣管食管瘺,瘺口位于支氣管隆突左側。于2月12日再發大咯血,家屬放棄治療出院。
2.1 排氣裝置 由于食管氣管瘺的存在,機械通氣時一部分正壓氣體必然要通過瘺口進入胃腸道,使胃腸充氣,腹壓增高,膈肌上抬,肺順應性下降至平臺壓升高、通氣量不足。為使這些氣體及時排除,降低腹腔壓力,我們將胃管接胸腔閉式引流瓶持續引流大量氣泡,建立持續排氣通道。對于腹脹,我們采用腹帶加壓包扎腹部的方法,利用體外壓力,使氣體從胃管經胸腔閉式引流瓶排除,減少其進入腸道[3]。
2.2 呼吸機參數設置 降低呼吸末正壓通氣,減少漏氣量,密切觀察潮氣量及平臺壓,肺順應性。當呼吸機出現低分鐘通氣量報警或呼吸管路脫落時,在排除呼吸回路及氣囊的原因后,應及時報告醫生調整氣管插管的位置,保證患者呼吸需要,為搶救贏得時間[6]。
2.3 氣管插管護理 及時與醫生共同確認氣管插管的位置,給予標識并妥善固定,防止導管移位[7]。為了防止導管移位或拔管,采取相應3個措施:①妥善固定氣管插管,并將氣管插管外漏刻度用記號筆標注,班班交接。②每班監測氣囊壓力,防止氣囊壓造成氣管黏膜損傷,理想的氣囊壓力為有效封閉氣囊與氣囊間隙最小的壓力[8]。當氣囊壓力在37毫米汞柱時完全可阻斷血液,因此氣囊壓力維持在20~30毫米汞柱可接受的最高氣囊壓力[9]。③合理使用保護性約束。
氣管食管瘺是一種較少的并發癥。行機械通氣時正壓氣體經瘺口進入消化道致肺泡有效通氣量不足,平臺壓增高,我們應積極采取護理對策,建立排氣通道,為患者進一步治療贏得寶貴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