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曉磊
所謂干謁,是唐代的一種風氣,指的是向有影響力的大人物送上作品,接受他們的問詢和考察,博取好感。每一個準備干謁的考生,都會面臨一個關鍵問題:怎么選你的代表作?或者有人會說:那還不簡單,選你最優秀的就是了。但所謂“優秀”是沒有統一標準的,事實要復雜得多:選長一點的詩還是選短一點的詩?選正能量的、唱贊歌的,還是選抨擊時事的?選辭藻華麗的還是選清新質樸的?如果你精心挑選了一首律詩,可面試的大人物偏偏喜歡古詩怎么辦?這一項的選擇其實很考驗情商。
比如中唐有一個叫李賀的詩人,要接受當時文壇一個大人物——韓愈的面試。李賀選送給導師看的詩的標準是:聲調壯麗,色彩凄艷,風格獨特。他選擇放在卷首第一的,是自己的代表作《雁門太守行》。我們來看看這首詩,感受一下:“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李賀成功了。韓愈讀了這首詩,拍著大腿叫好,主動做了李賀的導師。
孟浩然同學則是失敗的代表。據說,他曾經幸運地遇到了最大的面試官——皇帝,有過一次寶貴的朗誦自己代表作的機會。可惜,他沒有像李賀一樣選豪氣的征戰詩,也沒有像李昌符一樣選冷門的吐槽詩,而是別出心裁地選了另外一種詩——牢騷詩。
事情傳說是這樣的:有一次,孟浩然在長安盤桓,跟著朋友王維到內署溜達閑逛,不料唐玄宗皇帝忽然駕到。孟浩然躲避不及,一急眼,就鉆了床底。他本以為自己闖了禍,不想玄宗得知孟同學在場之后,很是好奇,吩咐說:“朕早就聽說過他的名聲,原來在床底下呀。快讓他出來吧,給朕讀一讀他的作品。”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唐玄宗用人是很大膽的,如果抓住了機會,孟同學很有可能會改變命運。但或許因為事發太突然,也可能是孟浩然剛從床底下鉆出來,腦子還有點恍惚,沒能仔細斟酌篇目,就給皇帝讀了一首《歲暮歸南山》。其中有這么兩句:“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這是一句典型的牢騷詩,意思是:因為我自己沒本事,所以明主拋棄了我;因為我自己身體差,所以老朋友也冷落了我。
玄宗皇帝一聽就不樂意了:你自己從沒來求過職,怎么說是朕不用你呢?你怎么這樣黑我?就這樣,孟浩然搞砸了一次寶貴的面試。此后他再沒能獲得仕進的機會。
這個故事有很多版本,故事中引薦孟浩然的人還有李白、張說等幾個說法,但主要情節大致相同。
該不該相信呢?它聽上去像是個段子,虛構成分居多。古往今來有不少“皇帝駕到,才子鉆床底”的故事,人民群眾固然喜聞樂見,但可信度不高。
但它又偏偏被正經史書《新唐書》收錄了。編修《新唐書》的專家里,包括歐陽修、范鎮、宋祁、梅堯臣等大專家,篩選史料是很嚴謹的。這一段材料如果太不靠譜,是不大可能被采用的。也許孟浩然本人確實情商低,生前見到了某位高層,卻發揮不好,聊不到一塊,后來被人附會了這么一個段子吧。
不只是面試,孟浩然的筆試也不順利。他有一次高考的作文題目據說叫《騏驥長鳴》,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鳴叫的好馬》,全文已不得見了,只是傳聞其中有這么兩句:“逐逐懷良御,蕭蕭顧樂鳴。”
這兩句詩,遭到了后來宋朝人的鄙視,說:這簡直像小孩子寫的一樣幼稚!言下之意是:孟同學名氣這么大,臨場發揮卻這么差,他一輩子考不上,該。
這一首詩究竟是不是孟浩然寫的,還存在爭議。因為在另一個唐代詩人章孝標的詩集里有一首應試詩,其中也有一模一樣的這兩句。不排除是章同學的句子被誤栽到了孟同學頭上。但不管怎樣,孟浩然不會考試,應該是無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