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郭旺啟
古今中外留傳下來不少一句話趣文,不僅言簡意賅,而且妙趣橫生,令人百讀不厭,回味無窮。
宋代著名文學家歐陽修為自己的《六一詩話》作了“一句話序言”:“居士退居汝陽而集,以資閑談也。”這篇自序僅一句話,就點明了書籍整理的人物、時間、地點,以及所作目的同時讓我們感受到詩人極為謙虛的態度。
東漢史學家趙曄撰寫的《吳越春秋》中有一首《彈歌》,僅有短短8個字:“斷竹,續竹;飛土,逐肉。”這可以說是最精短的古詩了!
我國某文學刊物曾登過詩人北島的一首題為《生活》的現代詩,僅一個字:“網!”此詩雖只有一個字,卻把人際間、生活中那種錯綜復雜、千絲萬縷的關系形象地描繪了出來。
敘利亞著名散文家法拉茲曾寫過一篇僅20字的散文:“一位賢人說:心之需要智慧,甚于身體之需要飲食。”此散文寥寥20字,所蘊含的哲理,勝過一篇長文。
英國某大學舉辦了一次短故事競賽活動,要求涉及宗教、皇室、性和神秘。有個女學生寫的是:“我的上帝,女王懷孕了,誰干的?”伊麗莎白一世是位終身未嫁的女王,人們生怕女王得知會怪罪下來。誰知女王讀了此文,還夸獎了這個學生的才智,并親自接見了她。
美國某刊物曾登過一篇題為《一支燃著的煙》的童話,全文如下:“一支冒著裊裊青煙的香煙,指著自己說:‘我是最好的直觀教具,證明抽煙會縮短生命。’”童話中所蘊含的教益不言而喻。
著名作家老舍,曾對古典名著《聊齋志異》作了一句話評論:“鬼狐有性格,笑罵成文章。”此評論僅用10個字,卻極為精當。
1923年,現代文學家劉半農寫了一篇題為《柏林》的游記:“大戰過去了,我看見的是不出煙的煙囪,我看見的是赤腳的孩子滿腳走!”僅僅29個字,就把戰爭造成的創傷形象而生動地描繪了出來。
美國著名科幻小說家弗里蒂克·布朗創作了“一句話小說”:“房間里坐著地球上最后一個人,這時突然響起了敲門聲。”這篇小說雖然簡短,但是情節生動,令人生出無限遐思。
1946年6月,國民黨特務毆打上海反內戰請愿代表造成“下關血案”。雜文家拾風在《南京人報》上發表了一篇表達自己無比憤怒的雜文:“今日無話可說!”
1968年,美國《明星時報》發表了一篇約翰遜競選總統失敗的社論《約翰遜認輸》,全文只有一個“妙”字,卻鮮明地表明了這家報紙對約翰遜的態度。
奧地利一位評論家在《快報》上為美國電影《戴斯蒙醫生的13個犧牲品》寫了一句話影評:“我是第14個。”他以此來諷刺該影片質量的低劣,可謂一針見血。
法國里昂市曾舉行過一次體育新聞報道比賽,記者紐隆獲得了頭等獎。他對那場實在十分平常的體育比賽寫出了十分簡短的新聞稿:“嘿嘿,0比0”。好新聞不在長,此文獲頭等獎就是明證。
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曾收到一封無聊者寄來的挑釁信:“我聽說你現在的作品一字千金,現在附上一美元,請你寄個樣品來看看。”海明威收下美金后,迅速回信道:“謝!”估計那位寄信者收到回信后,定會啞口無言。
古羅馬凱撒大帝在一舉平定意大利、出征埃及和小亞細亞得勝之時,把參謀部草擬的洋洋千言戰報付之一炬,自擬了一封捷報:“來!觀!勝!”這封捷報僅三個字,既簡明扼要,又激動人心。
抗日戰爭時期,著名華僑領袖陳嘉庚在國民政府召開參政會時,從新加坡用電報發去“一句話提案”,并獲得通過:“敵未出國土前,言和即漢奸。”這封電報可謂義正辭嚴,表明了自己決心抗戰到底的態度。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法國的戴高樂將軍在英國倫敦電臺發表了“一句話演說”:“為拯救祖國而共同戰斗。”這句演說雖然十分簡短,但振奮人心。
法國著名詩人布萊希特,最討厭冗長的講話和無效的集會。一次,他應邀參加一個作家會議并致開幕詞。當記者們紛紛掏出筆記本,準備記錄時,他只講了一句話:“我宣布會議開始。”此舉令記者們目瞪口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