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遼寧·青衫
日子好了,都說要好好生活,可是什么樣的人才能稱得上會生活?也許你會說,過好當下的每一天唄。確實是這樣,那怎樣才算是過好當下了呢?
朋友換了一個大房子,我們都為她高興,紛紛給她出主意如何裝修得更好。等我們說的差不多了,朋友一句話就澆滅了我們的熱情:“簡簡單單裝一下得了,還不一定住幾天呢,哪天我離開這個城市就得賣掉它,多花錢裝修不劃算。”于是,朋友的廚房,只有兩個簡易的櫥柜既當操作臺又當灶臺,吸油煙機是便宜的,噪音極大,沒有爐灶,一個電磁爐而已;衛生間沒有浴房,也沒有浴缸,花灑周圍拉起一個圍簾就洗浴;臥室、客廳,也是簡單至極,僅僅夠生活而已。
其實我們不反對簡單生活,簡單是一種時尚,我們反對的是“對付”過日子。下了班回到家,一個舒適溫暖的空間,能洗去一身的疲憊,不用顧忌別人的感受,直面自己的內心,要獲取這種難得的安寧,值得我們往死里折騰房子。
去年夏天偶然的機會,和朋友去了一位畫家的院落參觀,真令我大開眼界。值得一提的是,畫家的房子是租來的,坐落在近郊,平房,里里外外二百多平。我們常常在網絡上看過很多充滿田園氣息的農家小院,仿佛世外桃源般令人向往。眼前的這個小院,同樣美得驚人,隨手一拍就是一幅畫。屋子是簡約的中國風設計,院落更是叫人流連忘返,假山上淌著水,木質廊道曲徑通幽,各色花卉爭奇斗艷,好客的主人在院子的一隅設置了一套燒烤爐具,只待相遇知音把酒言歡。
談話間我得知,合約租期五年,花費十五萬打造成如今的模樣。我在心里也如俗人般暗自掂量:十五萬花在別人的房子上是否合算?五年之后怎樣?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心疼投入的裝修成本,畢竟房子不是自己的。可是畫家朋友的一句話,說出了境界的不同:“我愿意為自己的快樂買單!”
想起了母親,小時候家里貧窮,可以說要啥沒啥,別人家里糊墻用報紙,而母親想方設法搞到白紙,看上去就比其他人家亮堂不少。柜子里的衣服疊放得整整齊齊,一目了然,即使是粗布的,也不能“蓬頭垢面”。吃的雖然是粗茶淡飯,但是花樣翻新,母親曾經自豪地說,能用“老三樣”做出一百道菜肴。那時候我總覺得自己家和別人家不同,有更多讓我感覺幸福的因素,在那些“三兩油”“二尺布”的日子里,我從未覺得窮。
至今都感謝母親,給了我好好生活的榜樣。其實日子就是這樣,用心過,就是在培養好的氣場,每天開開心心,舒舒服服,霉運自然就跑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