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爾康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城鎮化率不斷提升。然而,城市居民的幸福感似乎沒能成比例地同步增加。霧霾、高房價、緊張的醫療和教育資源,不斷暴露出我們快速擴張的城市在質量上仍有改進空間。
中國已經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人民群眾對美好環境、社會公平正義等的需求也在與日俱增,這進一步凸顯出中國城市在發展中取得經濟與社會、經濟與環境、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之間平衡的重要性。那么,到底什么樣的城市才能讓居民感到幸福?
現代經濟學中有一個“伊斯特林悖論”,又稱“幸福—收入之謎”,即更多的財富并沒有帶來更多的幸福。伊斯特林悖論同樣在我國存在,據調查,發達地區的城市居民在享受較好公共服務、獲得更高收入的同時,并沒有覺得更加幸福,“大城市病”所帶來的教育、醫療、住房、交通、環境等方面的問題亟待解決。而蘭州、烏魯木齊、銀川等城市在總體主觀幸福排名中表現較好。
固然,有活力的經濟、更低的失業率、有保障的醫療、優質的教育、怡人的環境和更好的公共服務,可以給城市居民帶來基本物質保障,但這些物質保障對整體幸福是充分而不必要的條件。不丹雖然人均GDP只有2800美元,卻以幸福指數排名靠前而聞名世界。我們再來看“四小龍”時期的香港,那個時期的香港年輕人雖然覺得現實的物質不充分,但是敢拼敢干,對未來充滿希望。而現在的香港和內地一些一線城市卻在不斷販賣“焦慮”和”壓抑”。
帶給人幸福感的希望是有一定區間的,是讓人離開得心應手的舒適區,來到具有一定挑戰的拉伸區,而又不會進入極其挫敗的無望區。在一些房價收入比乃至租金收入比極高的城市,不少青年人恐已陷入無望區間。好在一些地方已拿出措施解決這些痛點,如武漢市針對大學生群體出臺了零門檻落戶、八折購房等大招,還謀劃建設規模宏大的“長江青年城”,讓青年人住下來、住得好。
人民幸福事關政權穩定,關乎“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因此,在教育、醫療、住房等民生領域發力,是給人民以希望的基本條件。另外,可以把國民幸福指數納入政府績效評估體系,讓政府從思想上重視居民幸福建設。同時,可利用大數據和輿情分析技術,生成動態幸福危機預警指數,幫助政府及時規避工作盲點,解決影響居民幸福感的痛點。▲
(作者是盤古智庫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8-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