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庚鶴
在不少人看來,中國農村地區的道德秩序有滑坡趨勢:不孝之風、賭博之風、婚喪嫁娶奢華低俗之風越來越盛,迷信、攀比、拜金、不勞而獲等陳腐觀念沉渣泛起,有些地方甚至出現黑惡勢力以致正不壓邪。筆者以為,導致農村社會風氣敗壞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農村基層政權未能承擔教化職能,是重要原因之一。
重視教化,是中國國家治理的優良傳統。因為特殊歷史時期所限,對教化的認識及其治理功能一度陷入誤區,“教化”一詞也從國家政治話語中消失。時至2014年,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強調“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教化”一詞才再次回歸。
在中國古代,作為基層治理的一種重要手段,教化不僅是基層政權的重要職能,也是每一個地方官員的主要工作。新中國成立以來,農村基層政權經歷了比較頻繁和深入的制度變革,但對教化職能付之闕如。改革開放以來,法律規定的鄉鎮政府基本職權中,有一項是促進文化建設。雖然這可以算是“教化”的內容,但在操作層面上卻不盡相同。而且,在目前的實際工作中,鄉鎮政府主要領導的絕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抓穩定和發展經濟中,施行道德教化,既無力也無心去做。
十九大報告強調要“鞏固基層政權”,而要鞏固農村基層政權,恢復和強化鄉鎮政府的教化職能是應有之義。應在加快基層政府職能轉變的目標和措施中,明確要求強化教化職能,以打造鄉村社會生活共同體為目標。傳統鄉村共同體的精髓,在于以價值為核心、以文化為紐帶、以福利為保障而形成的認同感和凝聚力,不僅“以利誘之”,或者借重行政力量以“以力制之”,而主要是“以情感之”“以義合之”,這是值得繼承的寶貴經驗。
首先,鄉鎮政府應該把發現、鼓勵、表彰道德模范,列為重中之重。對道德模范的表彰,可以起到確立社會主導價值、激勵民眾精神、淳化社會風俗、增強國家認同的重要作用。
其次,鄉鎮政府要積極推動以“孝”為核心的家庭家風家教建設,傳承孝親敬老的傳統家風和睦鄰友善的傳統美德,指導和鼓勵能夠增強家庭凝聚力的活動。
第三,鄉鎮政府要推動鄉賢文化建設,在鄉村中再造一批有德有能有才有學的新鄉賢,使之成為教化鄉里的重要輔助力量。
最后,鄉鎮政府要組織和支持村民開展具有傳統文化特色的修德養志、研讀經典、禮儀民俗等文化活動,支持和鼓勵村民抵制社會陋習,維護公序良俗,引導崇德向善,形成德業相勸、過失相規、守望相助、患難相恤的社會風尚,進一步淳化民風?!?/p>
(作者是中國社會治理研究會研究員)
環球時報2018-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