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博聰
有這樣兩種人生:一種是經常和朋友一起聚餐神侃,煲電話粥,話家長里短,聊街談巷議,并樂在其中;一種是敢于冒險,不斷前進,昂揚向上,勇于挑戰,追求壯烈。你選擇哪種人生?在許多人看來,這是無疑而問,前者浮淺,后者深沉;前者低俗,后者高雅;前者碌碌,后者向上。怎能棄后者而取前者呢?其實,在我看來,做個庸常者也未嘗不可。
海子在《面朝大海春暖花開》里說:“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喂馬、劈柴,周游世界/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何為喂馬、劈柴?何為糧食、蔬菜?在我看來,喂馬、劈柴、糧食、蔬菜約等于聚餐神侃,煲電話粥,話家長里短,都是普通人的最平凡的生活內容。詩人絕對是一個完全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人。沉浸在詩歌王國里,他已經發現自己的生活方式有缺陷,所以要從明天起,喂馬、劈柴,關心糧食和蔬菜,做一個普通人,享受普通人的幸福。
很多人認為魯迅是那種追求壯烈的人,敢于挑戰的人。其實,在我看來,魯迅也是一個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人,他也有普通人的普通觀念。他在遺囑里告誡家人:“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但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這里沒有一般父母望子成龍的奢望,有的只是一位普通父親的諄諄叮囑。所謂尋點小事情過活,就是做一個普通人,尋求普通人的幸福。
為什么海子和魯迅都如此倡導做普通人?因為杰出人物不是輕易就能長成的,它是多種因素的合力造就的,可遇而不可求。而普通人則是社會的大多數,他們才是構成社會的基本群眾。普通人雖無鴻鵠之志,但他們有自己的生活,或者聚餐閑聊,煲電話粥,話家長里短,或者喂馬劈柴,周游世界,關心糧食和蔬菜。這樣的生活,可能不那么高尚、高雅和高潔,但是實實在在,有滋有味。
我們常常聽到各種各樣做人的教導箴言,其中不乏中肯的教誨,但也有不少箴言有道德綁架的成分,逼人放棄普通人的生活,趕普通人進圣人堂,就是道德綁架的典型思維。有圣人,有常人,圣人理解常人,尊重常人;常人敬重圣人,維護圣人,這才是正常的社會。而企圖用圣人的標準要求常人;將常人圣人化,那既是對生命的失敬,也是對社會生態系統的破壞。
和朋友一起聚餐神侃,煲電話粥,話家長里短,聊街談巷議,如此人生確實有庸常、俗氣的嫌疑,不如挑戰者那樣棱角分明、壯烈激昂。但是世界是豐富多彩的,每一種人生都是一個合理的存在,做一個庸常者又有何不可呢?
文章先比較材料里所涉及的兩種人生,提出中心論點“做個庸常者,又何妨”;接著以海子的詩句和魯迅的遺囑為材料,闡述做普通人的道理;然后以杰出人物可遇不可求、普通人生活實在為理由,從理論上闡述為什么“可做個庸常者”;再批判道德綁架的惡果,指出其不敬重生命、破壞社會生態系統的實質;最后回應開頭,再次歸結中心論點。全文有比較,有分析,有正面闡述,有反面批駁,高瞻遠矚,見解新穎,有思想深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