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杭+白雪剛
摘 要:伴隨著經濟的發展,生態化城市建設項目成為了社會各級關注的焦點,建立經濟發展和生態環保平衡的發展模型才是綠色城市理念的核心。其中,海綿城市就是為了進一步有效解決城市雨洪管理項目的新形式,將綠化環保理念和海綿城市發展模型融合在一起,才能進一步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關鍵詞:海綿城市建設 問題 對策
引言
伴隨著我國城鎮化的快速推進,城市“水問題”日益突出。當今我國城市正面臨著水質污染、城市內澇、水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自然水體不斷消失等水問題,形勢十分嚴峻。我國每年均有上百座城市發生城市內澇,造成重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城市雨洪災害和水污染管理是制約我國城市生態發展的核心問題之一。海綿城市是化解城市水問題、解決城市內澇的有效手段。
1、海綿城市理念分析
海綿城市理論機制中,城市類似于海綿,能在下雨時實現有效吸水,并且在干旱時進行放水操作,建立自主調整城市干濕度的模式。為了更好的完成城市雨澇管理,從而有效適應環境變化,能在城市變化的基礎上,建構更加有效的處理機制和管控措施。在海綿城市理論分析機制建立過程中,不僅是為了更好的適應現代化城市建設,防止城市病,實現全面水資源利用。也是為了更好地維護城市生態環境平衡,踐行海綿城市和生態管理的平衡化發展。
另外,在海綿城市理念建立和運行過程中,結合管理機制進行集中處理,能充分利用自然水資源,從而保證自然管理機制和管控要求之間的穩定性。傳統城市模式中,雨水收集往往是流入城市下水管道,是水資源的浪費。受到一些外界環境的影響,只有積極建設更加有效的水資源管理機制,才能從根本上減少對人們生命財產安全的損失。也就是說,海綿城市理論主要是針對熱島效應建立的新型管理機制,一定程度上緩解旱澇問題,從而減輕城市污染,為城市化進程增速提高實效性。
2、我國海綿城市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2.1海綿城市試點啟動時間短,缺乏成熟的技術手段和可以借鑒的經驗
我國2015年4月才啟動第一批海綿城市試點,目前僅有少部分項目完工,大部分項目尚在建設中,未能發揮作用。從中央到各個地方,海綿城市的建設還處于探索、起步階段,缺乏成熟的可復制的經驗,技術力量的短板制約十分明顯,建設理念也需要在實踐中探索與完善。
2.2試點建設面積小,且存在碎片化現象
從各個試點城市公布的試點方案來看,試點區域的面積較小,而已經完成的建設區域更小,小規模的海綿城市建成區難以解決整體城市的內澇問題。且城市的面積在不斷擴張,海綿化建設速度難以趕上城市擴張速度。此外,當前大部分措施都實施在小區尺度上,缺乏中觀尺度和宏觀尺度的項目,割裂了水系的系統性,容易出現“碎片化”現象。實際建成區與規劃建成區之間缺乏整體考慮。
2.3傳統的城市建設過程中缺乏對自然地表地貌的尊重
天然海綿體受到嚴重破壞,恢復起來相當困難。海綿城市的建設在一定程度上是償還“生態欠賬”。傳統城市建設過程中的削高填低的平面化建設導致大量洼地、坑塘等天然儲水體消失;城市道路、小區、建筑等的硬化表面阻斷了雨水的下滲,增加了地表徑流;江景房、湖景房等向河流、湖泊等水體蔓延,搶占了河流、湖泊的排水、儲水空間,等等,都使天然海綿遭到破壞。
3、促進我國海綿城市建設的對策建議
3.1建構下沉式綠地結構
在應用海綿城市理念進行綠地管理的過程中,針對相關問題進行集中處理和綜合分析,需要針對實際問題進行系統化處理,結合整體管理層級結構和管控模型。針對目前問題,多數城市綠地設計項目結構都要高于道路路面,而利用條石對綠化帶以及道路進行有效分割,這種傳統的管理結構和綠化管理模型不利于雨水的流動和利用。而新型綠化海綿城市結構中,整體管理體系具有吸水性,其整體結構能像海綿進行吸水。正是基于此,在實際建立結構中應用下沉式綠地處理機制,能實現園林綠化的發展目標,且整體成效較為明顯,利用下沉式綠地結構對調蓄容積進行有效控制和集中管理,真正落實蓄水和凈水目標,要借助濕塘、濕地和生物滯留設施等對其進行集中處理,確保管理維度和管控要求的貼合度。
3.2是做好頂層設計,統籌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提高海綿城市規劃的科學性,通過“多規合一”的方法,加強與各規劃間的銜接。在編制和修編城市總體規劃、控制性詳細規劃以及綠地、防澇等相關專項規劃時,要將海綿城市作為重要內容。擴大海綿城市建設覆蓋面,推動海綿城市建設由市中心向縣城擴展。目前各試點城市是以項目的形式進行建設的,試點城市所轄的各個城區應著手部署海綿城市專項規劃編制工作,有條件的縣城也應把海綿城市建設納入城鎮建設工作議程。針對新、老城區之間缺乏整體考慮的現實情況,應將老舊城區和新建城區進行統籌建設。雖然我國已發布了《指南》,但《指南》缺乏強有力的約束力,因此,需要政策和法規等強制性手段支持。應立足城市實際,開展海綿城市專項課題研究,制定完善與海綿城市建設相關的設計、施工、驗收、養護的標準規范或技術導則,因地制宜指導建設。
3.3摸清生態本底,尊重自然生態格局
我國地域差異明顯,北方缺水型與南方豐水型城市、平原地區與丘陵山區城市、黃土高原與喀斯特地區城市等的生態基礎不同,必須摸清生態本底。科學界定城市增長邊界,城市紅線、藍線、綠線,夯實海綿城市的生態基礎。實施低影響開發戰略,合理控制開發強度,盡量保持城市開發前的自然水文特征,如原有的河流、湖泊、濕地、坑塘、溝渠等水系統,盡可能不要去破壞,保留下來,而且要通過完善它們,增強它們涵養水源、應對較大強度降雨的能力。對傳統城市建設模式下受損的海綿體,運用生態手段恢復和修復其功能。新建城區和小區要把滲水地表面積控制在一定比例以上,嚴格落實必要的生態空間,并根據需要適當開挖河湖溝渠等水域,促進雨水的積存、滲透和凈化。
結語
總而言之,在海綿城市系統建立過程中,正是基于新興城市形態的綜合管控,需要在維護新型城市理念的基礎上,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積極落實保護自然和維護生態平衡的發展觀念,也為了進一步推廣管理機制和控制措施提供有效的助力。也就是說,無論是海綿城市管理還是控制模型,都要按照城市道路和內部規劃項目有序推進。城市采取海綿城市建設理論,積極落實建設政策,為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張亮.西北地區海綿城市建設路徑探索——以西咸新區為例[J].城市規劃,2016,40(03):108-112.
[2]夏聞雨,呂永鵬,張辰等.美國蚊蠅綜合管理措施對海綿城市建設的啟示與應用[J].給水排水,2016,28(12):55-59.
[3]徐君,任騰飛,王育紅等.海綿城市建設的綜合動力機制分析——以河南省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6,36(06):192-19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