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超
摘 要:當前我國農村基層民主開始出現一些問題,改革刻不容緩,為了適應當前的新常態,就要立足民情實際開展變革,鞏固基層民主的穩定性。
關鍵詞:農村基層民主 問題 變革要求
在新時期新階段,農村基層民主建設對于開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推進和完善基層民主,凸顯出十分重要的意義。農村基層民主建設的水平如何將直接影響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進程、社會的和諧及現代化進程。
一、目前我國農村基層治民主的不足
一是村民民主意識欠缺,參政熱情不高。在當前體制下,村民本來是基層民主權利的主體,有選舉權、有決定權、有監督權、有權撤換不稱職的村官村委會,所以村委會的權力來源于村民。但是,許多的村干部官本位思想突出,覺得凌駕于村民之上,變成了村干部自治,村民的意志與要求得不到反應,變成了村干部自己謀福利,在一些農村甚至出現了裙帶關系泛濫,家族里的一個人擔任村干部,其他人利用關系占用公共資源,甚至欺壓村民。參政意識不強也阻礙了了基層民主建設的進度。同時,村務公開民主管理工作不規范,如村務公開的內容不全面,對一些涉及到村民利益的敏感問題不公開;監督部門措施不合理,監督不到位,比如對村民的上訪不處理,有些地方政府甚至打壓上訪村民,這些都阻礙了農村基層民主政治的正常發展。
二是農村監管不完善,基層干部出現大面積腐敗
有地方只有四類人可以當村官:一類是有錢人用錢買村官,利用權力賺錢;一類是有后臺的人,在上級有人撐腰,也可以順理成章地被“選”上;一類是惡人,有地方政府以惡治惡、以黑治黑,所以這類人能當上村官;一類是大族人家,在村子里,不同姓氏的村落以大姓占優,所以,村官出在哪里,不選就知道結果了。
縣市以上級官員腐敗大多有點遮遮掩掩,而村鎮級官員則是毫不忌諱。尤其是村級干部,由于中央對村級財務的管理較松,村務公開早已形同虛設,村干部花公家的錢如同花自己家的錢一樣。事實證明,越是小官,危害越深。我們最應該擔心的就是這些基層干部的好壞,他們因其小而無孔不入、不易察覺、令人寒心、為數眾多、難于治理,對老百姓造成的傷害也就更直接。
由于農村的監督懲治機制滯后,再加上農民們擔心找麻煩。鄉鎮,村級干部腐敗被視為司空見慣的事,老百姓雖然心里也有不滿,但也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已經習以為常,在這種不良習氣盛行的政治環境下,當官撈財的的觀念也就很自然了。
三是腐朽文化對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侵蝕
腐朽文化的因素在當代中國農村具代表性的是具有封建色彩的宗族、宗教勢力。例如,利用宗族操縱村民選舉,破壞村民民主;大的家族為了自己宗族的利益相互爭斗,擾亂村民自治秩序;村民宗族觀念濃重,主動傾斜于宗族利益等等。除此之外還有黑惡勢力對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制度的染指。
二、建立有序開展公共事務與充分發揚民主的理想型新農村民主政治
在確保基層各項工作有序開展的前提下充分發揚民主,就要找到民主意愿與制度的結合點。比如:合理劃出村民自治的權力清單,轉變政府管理的著力點,加深政府與村委會的協作等。
第一明確黨支部和村委會的職責,加強村級組織“三配套”的建設。以村民自治為基礎的農村民主政治建設和以集體經濟為依托搞好社會化服務組織建設,規定了村級決策的一般程序:黨支部對有關村中大事可以先研究提出建議或者由黨支部村委會提交到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討論決定。實踐證明,這樣做有效地將黨支部與村委會的決策內容融為一體,使黨內民主和黨外民主實現了有機的結合,既維護了黨支部的領導地位,保證了黨的方針政策在農村的落實,又使廣大村民的意志得到了充分表達,黨的民主集中制和黨的群眾路線得到充分體現,也保證了村民自治的正確方向和健康發展。
第二實行“兩票制”確立村民對村級事務的管理權。隨著《村組法》的貫徹執行村委會通過公開、平等、競爭選舉產生他們的素質、群眾基礎和威信相應地得到提高。村級黨組織的成員受到相應影響和挑戰為了解決村黨支部書記素質相對偏低真正發揮村黨支部領導核心作用,一些地區在實踐中探索出“兩票制”或“公推直選”的辦法。
三、多方齊發力完善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一是擴大宣傳力度大力發展農村教育努力提高村民素質。充分利用廣播報紙等輿論媒體,廣泛深入的向農村干部群眾宣傳黨在農村的方針政策和國家關于村民自治的法律法規報道,村民自治的典型案例,披露違法違規問題營造全社會,尊重支持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范圍,讓農村干部群眾增長關于村民自治的知識。同時努力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質與政治素質。要提高村民的民主法律意識培養與民主發展相適應的平等、公平、競爭等民主意識。同時加強法律知識教育使群眾學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重點是教育,基層干部依法辦事杜絕行政違法的發生。
二是加強法制建設,為村民民主自治制度保駕護航。
推動農村基層民主政治發展,必須要有明確的民主制度來規范走制度化法律化道路。這也是鄉村民主逐步走向成熟的一個明顯標志。一是制度章程是在國家的法律法規以及國家的政策的框架下,結合本村的實際情況,為此要進一步完善村民選舉制度;二是要建立健全村民代表會議制度,保障村民充分行使民主決策權、管理權、監督權;三是建立完善村務公開制度實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四是要建立健全村委會規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縣市、鄉鎮政府對村民自治要切實盡到領導、支持、保障的責任和義務。一是要依照現行政策、法律法規結合本地實際完善自治體制;二是要注重調查研究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三是對村干部不依法辦事獨斷專橫破壞民主要批評教育直至追究法律責任。當然縣市、鄉鎮政府的指導必須要在《憲法》和《組織法》允許的范圍內進行指導。
三是進一步發展農村經濟,為民主建設提供物質保障。
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民主制度作為上層建筑是由經濟基礎決定的社會主義民主,必須建立在社會化大生產的現代市場經濟基礎之上。民主政治發展需要經濟發展為其提供物質保障,在農村就是要大力發展農村經濟要“大力調整農業結構積極拓寬農民增收領域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和保護力度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實現農民收入的持續增長。同時地方政府要結合本地實際找出切實可行的辦法,充分調動農民的積極性培育農村市場體系,活躍農村市場鼓勵農戶參與市場競爭。
當前我國雖然存在較多制約農村基層民主發展的問題。但這并不能阻止建設農村基層民主。回顧歷史,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已取得很大進步,不過任重而道遠。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民主主體的文化水平和政治素質的提高,民主意識和民主能力的增強,民主的制度化和法律化進程的加快,我國的農村基層民主政治建設必將取得長遠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長嶺.《山東農業:農村經濟》.1994.
[2]《農村工作通訊》,2002(12):26-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