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用愛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用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帶動同學們英語學習的興趣,重視對學生實際語言應用能力的培養,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主體意識
【關鍵詞】情感 激活 學生英語學習 主體意識
情感態度和語言學習有著密切聯系。正如布盧姆說:“一個帶著積極情感學習課程的學生,應該比那些缺乏感情、樂趣或興趣的學生,或者比那些對學習材料感到焦慮和恐懼的學生學習的更加輕松,更加迅速。”
英語自身的學科特點決定了英語學習記憶量大,而且要做大量的筆記。如果英語教師忽略學生的情感,單純地為了教而教的話,學生往往會覺得學英語枯燥無味,從而產生厭學情緒。所以,英語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要做個有心人,注重學生的情感起伏,探索有效的教學技巧,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
過分重視語法和詞匯知識的講解與傳授,忽視對學生實際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的傾向。所以,激發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體意識,實現他們的主體作用,已成為英語課程改革的亮點。經過幾年的教育教學實踐,就如何從心理角度激活學生的主體意識,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構建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
一般來說,學生多是以仰視的心理看待教師,在這種把教師看得高高在上的心態下,學生很難完全發揮出主觀能動性,很難積極地、自主地參與教學實踐活動。因此,營造師生間相互尊重的心理格局是激活學生主體意識的基礎。
1.教師要樹立與學生平等的意識。教師只有平等地對待學生,以真誠的微笑和滿腔熱情打動學生,才能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得到學生的信任。這樣,他們也才會愿意與教師自主交流,積極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2.尊重差生人格。對學生的成績,教師可以進行層次的劃分,但成績屬低層次的學生在人格上與其他學生,乃至教師是平等的。對于這些學生,教師要給予更多的關心和幫助,從心理上疏導他們,使他們克服自卑的念頭,以贊賞的眼光肯定他們點滴的進步,使他們獲得成就感,增強自信心;盡可能多地創造機會讓他們參與語言實踐活動,從而促進其語言能力的不斷進步和發展。
二、巧用妙法,激發興趣,以“趣”激情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有了濃厚的興趣,學生就有了良好的學習動機和原動力。沒有了興趣,學習就會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一名優秀的英語教師應該在課堂上善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喚起學生的學習情感。
我們可以通過巧妙設疑來激發興趣。古人云,“學貴知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疑”是積極的思維表現,又是探索問題的動力。準確鮮明的設問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將學生的思維水平與教學要求銜接起來,使學生饒有興趣地越過理解障礙,并由此及彼,舉一反三,掀起學習高潮。
由于學生活潑好動,好勝心強,游戲和競賽活動也是激發興趣、喚起學習激情的一種有效方法。例如,上閱讀課時,可以加一個復述課文的接龍競賽,由教師定首句,小組搶答接下一句,看哪一組接得多。輸的小組要在課后準備一個英語節目,第二天表演。這樣,既復習了課文內容又調動了課堂氣氛,還給學生提供了練習英語的機會。在練習課上,可以通過分組傳話來鍛煉學生的聽力,對做得最好和最差的小組要適當賞罰,這樣學生學習才會有動力。活潑多樣的游戲、競賽活動寓教于樂,使學生在歡快激烈的氛圍中動腦、動手、動口,以趣促思,發展多種能力。
三、關愛學生,情感互動,以“情”傳情,激活學生主體意識
師愛是維持教師與學生關系的情感紐帶,是教育學的情感基礎。教師一個從容得體的手勢,一個會心的微笑,一絲贊許的表情都是一全情感源,其效果遠遠勝過“苦口婆心”的說教。
在學生成功時,教師要推波助瀾,充分利用“Good”,“Very good”,“well done”,“Youve got it”,“You are very clever”等話語激勵學生,給予學生的肯定。對學生出現的與教師所提問題無關的奇思妙想不應批評,而可以用“Thats interesting”,“Really”,“OK. We can discuss it after class”等話語去分享學生的想法,保護學生思維的創新性和獨立性。
如果英語教師在學生受挫、沮喪時能抓住機會循循善誘、適時激勵,學生就能重新拾回信心,也會對教師的和藹可親產生感激之情,師生關系會融洽,教學效果會更好。
當然,如果教師能從高高的講臺上走下來,加入到學生中去,跟學生一起參與英語課堂活動和辯論,一直在課后多交流談心,在情感上就能更接近學生,從而在師生之間產生一種“親和力”,使“教與學”的過程變成情感與心靈交流的過程。
四、樹立學生的風標意識
要開發學生的主體潛能,發揮其主觀能動性,營造出互動交流的教學氛圍,關鍵是要增強學生的學習責任感,使其在學習任務的壓力下迸發出學習的自主性。要讓學生意識到自己就如同風標,負有帶動教學開展的責任。在這種意識的驅動下,學生會認真地預習學習內容,努力地探索完成學習任務的途徑。在教學活動中經常讓學生談預習中遇到的障礙,所領會的知識及探究心得,這樣既開發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發展了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
作者簡介:賈燕玲(1965-),漢族,山西平定人,大學本科學歷,陽泉市第一高級職業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