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偉
一、案例背景
作為高考改革試點省份,浙江省率先啟動并于2016年10月和2017年6月進行了英語新高考。新英語高考改革方案明確指出,英語學科在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方面均發生了重大變化。除應用文寫作之外,概要寫作或讀后續寫在不同考次不定期交替使用,是英語新高考的一大特點。新高考有兩篇寫作任務,對寫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閱讀匯集大量的語言信息,是信息的輸入過程,而寫作是信息自內而外的輸出過程。思維導圖能促進學生對閱讀文本的文體特征、篇章結構、主題信息等的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布置學生完成讀后的仿寫、縮寫活動。因此,思維導圖在“以讀促寫”中起到了一個橋梁的作用,它幫助學生建構了文本的結構,梳理了內容,為仿寫、縮寫提供了參考依據,使作文結構更加清晰,內容更加豐富。
二、案例實錄
【教學片段一】(以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單元閱讀課“The Band That Wasnt”為例)
Step III:Careful reading
Paragraph 1:What is the way of writing of paragraph 1?What is the aim of writing in this way?What is the function of the last sentence?
Paragraph 2:Why do people form a band?How?
Paragraph 3:The Monkees started in a different way.
Paragraph 4:In what order is this paragraph organized?How the Monkees developed as a real band?
【設計意圖】通過對每段的問題的回答來理解每段的主要內容,并通過一個思維導圖建構起每段的框架結構,使之對本段的脈絡非常清晰,為之后的復述和寫作作了重要的鋪墊。
【教學片段二】
Retell each paragraph according to the structure and then write a short passage.
【設計意圖】借助思維導圖幫助學生整體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同時準確提取相關的細節信息對文章進行復述,加深對文本的理解為寫作搭建支架。在對文章框架結構整體把握,對主要內容較為熟悉的基礎上進行輸出,縮寫這篇文章從而達到“以讀促寫”的目的,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三、案例評析
閱讀的本質是運用已有的圖式進行知識表征的過程。高中生閱讀時需要一個形象思維的工具,幫助他們在閱讀中構建文章的脈絡和線索,而思維導圖正是用文字、圖像來形象地組織和表征知識,同時運用多種手段調動學生的視覺,讓學生對閱讀材料進行理解和記憶。思維導圖的運用能發散學生的思維,有效地激發、豐富和鞏固閱讀過程中所需的語言圖示、內容圖示和形式圖示。
1.在讀中階段,運用思維導圖豐富學生的語言知識、篇章結構和內容話題,即語言、形式和內容圖示。本案例中的第一段通過三個排比的問句,引出下文;第二段主要介紹了樂隊形成的一般步驟;第三段主要介紹了門基樂隊組建的三個不同之處;第四段以時間順序來講述門基樂隊如何發展成為一個真正的樂隊。
2.在讀后階段,通過思維導圖鞏固文本的內容、語言形式和圖示。學生根據思維導圖對各段進行復述,發展了說的能力,同時進一步鍛煉寫的能力,達到以讀促寫。
四、改進策略
1.引導學生在理解段落的框架結構后自行畫出思維導圖。思維導圖的運用能提高篇章記憶的效率,明顯減少背誦過程中記憶中斷的現象,也能提高學生的篇章構架能力,開闊寫作的思路。
2.拓展思維導圖的運用領域。除了在閱讀教學中運用思維導圖外,教師也可把思維導圖和詞匯教學結合起來,突破傳統的英語詞匯教學形式,對單詞進行聯想,繪制詞匯思維導圖,全面提高學生的詞匯量。思維導圖運用到英語教學中,能夠賦予學習者更多的自主權,激發創新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楊姍姍.思維導圖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運用[J].海外英語,2015(22):19-20.
[2]鄒舟.思維導圖在初中英語閱讀教學中的運用初探[J].時代教育,2015(10):231-2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