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晶晶
【摘要】師范精神,從古至今都是我們在推崇的一種教師靈魂深處的一種理念形態。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師德師風、奉獻精神和知識技能,共同構成了師范精神的內核。現在隨著功利主義思潮的盛行導致社會制度、學校環境、以及教師觀念都發生了很大變化,從而影響了教師對工作的熱情下降,與學生的關系疏遠,模糊了自己的教學目的。為了我們的教育事業能得以更好的發展,我們應該對衰落的成因做以分析。
【關鍵詞】師范精神 師德 教師觀念
師范精神的建設對于我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素質、推進教育改革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深入改革,受社會的及個人的觀念變化的影響,我國教師的師范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扭曲,紛紛有“師范”轉向“失范”。本文就此種現象的出現做以分析。
一、師范精神極其內涵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當中,師范精神有著同人類文明進化一樣漫長的歷史,然而不同時代、不同的學者對師范精神有著不一樣的認知。古有孔子認為唯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才能樹立教師典范;今有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即為學識淵博的人成為老師,行為端正的人成為典范。也就是說要想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只有不斷地致力于自我教育時,才能教育好別人,而在敢于擔當培養一個人的任務以前,自己就必須是一個值得推崇的模范。由此可以發現,近代的師范精神已逐步打破了傳統的只單純的授業的思想,加入了其他的內容,逐步走向多元化的發展道路。從孔子到陶行知雖然他們對所追求的師范精神的表現形式不一,但是他們向我們傳達的示范精神內涵確是一致的。
二、當代教師師范精神衰落的表現及原因分析
師范精神衰落的現象持續不斷,師范精神影響著教師們的發展,教師們的發展好壞制約著兒童的發展。
1.師范精神衰落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工作熱情降溫。現在很多老教師,因為職稱已經評到高級。再不需要像年輕人一樣,什么條件都沒有,必須努力工作,爭取良好表現,取得優秀成績。所以他們的工作熱情,溫度不比當年了。二是“浮躁不安”的現象。很多年青人選擇當老師不是因為熱愛,是覺得工作穩定,還有兩個假期。真正從事了這個職業后發現,老師是一件苦差事,并且很清貧。于是就產生了消極思想,不但自己不努力工作,還要四處傳播這種消極怠工的思想。三是“安于現狀”現象。有的教師教學經歷豐富,對于教學過程輕車熟路,于是不備課,不學習,不研究。
(2)與學生的關系疏遠。過去“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的師生觀念,在今天也已走向滑坡。除了在課堂上有限的交流,很少有老師在課下走進學生。去了解學生。我們都會發現,班主任所帶課程的成績總是要優于其它班不帶班主任的帶課教師。班主任和學生接觸的時間要長于其它代課教師。
(3)對教學的目的模糊。指教育者采用違背教育規范的手段謀取個體或群體的功利性利益的教學行為。教師的收入比起其它職業算是清貧的。有些老師,為了增加收入,課上知識不講,課后開班補課收費。這不僅違背了教學目的,也違背了師德。
2.師范精神衰落的原因分析。
(1)社會制度的變化,導致師范文化的缺失。從古到今,從隋唐的科舉制度,到現在的高考,都給我們傳達一個理念,為分是從。只有考高分,才能有出路。對學生的要求,也并不是全面發展人的個性,品行,而是以分論人。并且自古至今,統治我們思想的仍然是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樣的教育理念教育出來的人,再成為老師。再秉持著這樣的思想,認為教學任務在于培養考試成績好的學生,而不是一個全面發展的人。如此的景象,師范文化又會從何而來。
(2)學校環境的質變,促使師范精神的衰落。教師師范精神的樹立,自身的主觀努力雖然重要,但學校環境的作用也不可低估。首先是學校老師之間關系。一所學校如果形成惡意競爭,人事關系復雜、同事關系不好的文化氛圍,老師就沒有辦法安心教學。其次,不完善的制度。如果學校規章制度不健全,或者是有章不循,有法不依,各行其是,各自為政。最后,榜樣的缺失。老教師教學沒有激情,不能夠給年輕老師樹立榜樣。
(3)教師觀念的變化,引起師范意識的淡薄。教育的根本就是奉獻。江蘇第二師范的王人雷校長在2017屆學生畢業典禮講話時說道:“奉獻意識是師范精神之魂,失魂必然落魄?!边x擇做教師,就選擇了奉獻。陶行知說“捧著一顆心來,不帶半根草去”,正是這種師范精神的真實寫照。但是在當前社會轉型時期中近乎全方位的觀念變化就不可避免地要對教育產生沖擊性的影響,它使得教育系統經常處于無所適從、無可歸依的困境,結果出現大量失范行為。
總之,師范精神對整個教育事業都有很大的影響,重建師范精神迫在眉睫,相關部門應該加強對師范精神的重建意識,讓我們努力找回最原初、最單純的師范精神。
參考文獻:
[1]胡靈敏.師范精神凝練與師范文化的傳承創新[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7,36(04):88-91.
[2]楊永華.中小學教師職業精神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