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語言和文化的高度結合體,英語慣用語一直以來都是二語習得的一大難點。文章以英語慣用語塊為研究對象,從認知語言學理論出發,分析了概念隱喻、概念轉喻和意象圖式在慣用語塊的意義生成和理解過程中的作用,以幫助學習者更好的認知和習得慣用語。
【關鍵詞】慣用語塊 概念隱喻 概念轉喻 意象圖式
一、引言
語塊(chunks),是指在語言交際過程中固定化的,可整體儲存,不受語法約束的,并可作為預制組塊使用的一系列詞語。作為語塊的重要組成部分,英語慣用語是語言和文化的高度結合體。Pawley&syder(1983:191-225) 認為,慣用語塊主要是指可以用來整體儲存的語言構塊,包括諺語、警句、交際套語等形式。Dobrovols skij &Piirainen(2005:39-44) 認為,慣用語塊是“以最高等級的語義和結構不規則為特征的多詞單位”。由此可知,慣用語塊具有結構凝固性和語義晦澀性的特征。語義的晦澀性,即不透明性,是指慣用語塊的意思不能單從其組成部分的單詞推導而來,如 “kick the bucket”(死亡)。某些慣用語塊的意義也可直接從其單個詞匯中推導而來,但透明度較低,如“pop the question”(求婚)。因此,要正確理解慣用語塊的意思,除了了解其字面意義,還要結合其他的認知方法。語義結構的凝固性是指語塊的結構相對固定,不可隨意更改、同義替換,詞序也不能變動。當然,慣用語塊結構的固定性只是相對的,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下,由于交際的需要,慣用語塊的結構是可以發生臨時變異的。本文中的慣用語塊主要是指一種習俗化了的多詞單位,如習語、慣用語、成語和俗語等,也包括一些語義晦澀的短語。
二、慣用語塊的認知理據
1.慣用語塊與概念隱喻。隱喻是一種重要的認知模式,是利用一個概念表達另一個概念。從認知范疇發展而來的概念結構就形成了概念隱喻。Lakoff &Johnson認為,在認知過程中,概念隱喻作為連接具體域和抽象域之間的橋梁,把源域的具體特征映射到目標域的抽象概念上,形成新的意義。慣用語塊的語義由字面義和喻義組成。根據隱喻理論,喻義和字面義之間存在映射關系,喻義是源域事物的具體特征向目標域映射的結果。
大多數慣用語塊的語義透明度低,難以從其組成詞匯中推導得出語義。但這并不是說,慣用語塊的組成詞匯對于理解其意義沒有任何作用。相反,只有了解慣用語塊的字面意義,學習者才能更好的理解其喻義,才可以順利將該慣用語塊的具體概念域的關系映射到抽象域上。比如在慣用語塊“burn ones boat”中,burn指的是燃燒,boat指的是船,burn 和boat 都是具體概念,通過隱喻投射,我們知道該慣用語塊意思不是指把船燒掉,而是“破釜沉舟”的意思。在慣用語塊“stick and carrot”中,具體概念域就是“大棒和胡蘿卜”。要阻止某人做某事就用大棒,而要鼓勵某人做某事就給胡蘿卜,兩個都用上,就是軟硬兼施。在此體驗基礎上,我們的認知系統會在具體概念域和抽象概念域之間形成映射,形成了概念隱喻:discouragement is stick 和 encouragement is carrot。可見,這些通過隱喻投射而得出的意義都是要先從該慣用語的字面意義出發,了解其具體特征開始的。
因此,分析慣用語塊的字面義得出其具體特征,再通過概念隱喻把該慣用語塊的具體特征映射到目標域上,從而得出該慣用語塊的意義。當然,概念隱喻對于理解慣用語只是一個方面,還要結合其他的隱喻理論,從而更好提高學習者對慣用語的認知和習得。
2.慣用語塊與概念轉喻。轉喻和隱喻一樣,是語言的一種重要認知方式。與隱喻不同的是,轉喻所涉及的是一種“接近”和“突顯”關系。概念轉喻發生在單一認知域中,不涉及跨域映射。Radden&Kovecse認為,概念轉喻是相同認知域中的概念映射,即一個概念源域為另一個概念目標域提供心理通道的認知操作過程。或者說,轉喻是在相接近或相關聯的不同認知域中,一個范疇激活另一個范疇,從而使后者得到突顯。如部分與整體,容器與其功能或內容之間的激活和替換關系就是通過轉喻實現的。轉喻是慣用語塊的認知理據之一。在對慣用語的認知過程中,人們把一些規約知識或常規知識作為認知和推理的基礎,將認知對象范疇化、抽象化,并形成各種圖式或框架知識。這些規約知識,在不同文化群體中是相同的,人們利用它們來認知和推理更復雜、抽象的概念。如船上的船員,英語是hand,中文叫“水手”,這不是偶爾巧合,而是不同民族思維方式的相同。下列例句中的慣用語塊的意義的認知就是建立在概念轉喻的基礎上的。
He is a green hand. 他是一個新手。
這里運用的概念轉喻有“the part is the reflection of the whole”和“the hand refers to the person”。在認知過程中,源域 hand得到突顯,從而代替了整體,把認知對象范疇化,意義更豐富;同樣,源域“green” “綠色”與目標域相關聯,映現的是“缺乏經驗”。通過概念轉喻,源域的具體特征被投射到目標域,得出新的意義:“他是一個新手”。從而使目標域在概念上更豐富,更容易理解。
3.慣用語塊與意象圖示隱喻。意象圖式是在人們與外部世界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形成的,是其他概念的認知基礎。意象圖式不是具體的形象,而是抽象的認知結構,是“基于身體體驗的思維,是從具體域到抽象域的隱喻投射”。萊考夫(1987)概括了7類意象圖式:容器圖式、中心——邊緣圖式、前——后圖式、起點——路徑——目標圖式、部分——整體圖式、上——下圖式、連接圖式等。基于這幾類圖式,人們在認知系統中形成更多的空間域和抽象域概念,為隱喻概念提供了經驗基礎。例如,通過隱喻映射得出的具體概念“happy is up/sad is down”,擴展到抽象域,就有了概念隱喻“high spirit is up/ low spirit is down”。這種以意象圖式為基礎,從一個具體域映射到另一個抽象域的心理意象過程就稱為意象圖式隱喻。慣用語的概念意義就是基于意象圖式隱喻,并結合概念所表示的事物或觀念的具體特征而形成的。本文以容器圖式為理據,分析慣用語塊的認知結構。endprint
作為概念隱喻的原型,容器圖式在慣用語塊的認知過程中有著重要作用,特別是對情緒類慣用語塊的認知,容器圖式可幫助人們理解這些晦澀而復雜的情緒類語塊。人的身體可視為一個三維容器,人的日常生活和情緒的產生、發展、消失都可在容器中進行。人與外部世界構成的這種空間關系通過抽象化就形成了容器圖式。人們利用容器圖式構建其他的概念和經驗體系,即把其他非容器的事物、狀態等也看作是容器來認知和理解。情緒類慣用語塊的意象圖式就是一種容器圖式,它是所有情緒類語塊的抽象圖式。
任何情緒類語塊的認知結構都可表示為:語塊概念意義= 容器+一般特征+具體特征。一般特征為事物或現象的起因、存在、控制、動作等比較抽象的特征。具體特征為現實生活中可感知,可見的事物或現象,如冷熱,光與火,身體動作或體驗等。如果源域的意象圖示與目標域的內在結構一致,源域的結構便投射到目標域的相應結構上,從而使目標域的意象圖示有了源域的具體屬性,產生新的概念意義。
三、結語
了解英語慣用語的意義關鍵在于理解其喻義。通過認知語言學對語言的動態分析,人們得以理解慣用語塊的深層喻義。研究表明,大多數慣用語產生于概念體系,其意義的生成是有理據的,是可以通過隱喻來理解的。運用概念隱喻、概念轉喻和意象圖式來分析慣用語塊的生成和意義,有助于學習者更好的理解和習得慣用語,從而提高學習者的語言能力。
參考文獻:
[1]陳松云.從隱喻視角看語塊的認知理據[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
[2]都平,吳曉春.慣用語塊概念化的認知解讀[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
[3]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4]Lakoff G.Woman,Fire 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ries Reveal about the World[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5]Pawley,A.&F.H.Syder.Two Puzzles for Linguistic Theory: Nativelike Selection and Nativelike Fluency[A].In Richards,J.C.&R.W.Schmidt(eds.).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C].London/New York:Longman,1983:191-225.
作者簡介:陸黎梅,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認知語言學,外語教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