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美女性文學中女性意識的發展經歷了大致三個階段,從最初相對朦朧且緩慢的起步,逐漸發展到完全清晰,最終達到了相對成熟。這一階段性歷程是社會發展與人類文明進步在文學藝術領域的代表性展示之一,既表達了不同時期女性文學深刻的主旨內涵,也是在幫助現代人更好的鑒賞此類文學作品。
【關鍵詞】英美 女性文學 女性意識 發展
女性文學中的女性意識涉及面很廣,除了女性權利意識,也包括男女平等意識等,其核心則是真正以女性自己的視角出發觀察、審視女性在兩性世界中獨特的存在。這一意識擺脫了漫長的男權社會歷史中女性僅僅被作為男性附庸存在而缺失了自我定位的桎梏,是對不公正的傳統社會地位、遭受歧視的從屬對待進行的積極否定和反抗。
一、英美女性文學中女性意識發展的背景
資本主義萌芽是促使英美女性文學中女性意識誕生的社會背景。社會政治制度的顛覆性改變與經濟的快速發展在讓人類世界進入更加先進、文明的社會階段時,也使文學藝術領域中出現了女性文學這一獨特的藝術創作種類,而其中蘊含的女性意識則不僅是藝術作品耀目的閃光點,也如同一面鏡子映射出社會不同發展時期兩性觀念的漸進式演變過程。因此,社會政治、經濟等宏觀環境的變化促成了女性文學的繁榮,而女性意識則又在這樣極具個性的藝術表達形式中獨領風騷。
二、英美女性文學中女性意識的發展
1.萌芽階段的女性意識。這一階段的時間跨度較大,從文藝復興時期到十八世紀末期是英美女性文學的萌芽與起步。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爆發助推了資產階級的革命,英國既是工業革命的發起國,也是西方資產階級革命的起始點。社會經濟的極速增長使傳統的社會結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政治、經濟與社會的顛覆性變革不僅體現在物質文化層面,也在藝術創作領域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變化。而英美女性文學就是變革引領下最引人矚目的一支。
這一時期的英美文壇涌現出了諸如瑪麗.沃爾士托克拉夫特和瑪麗.雪萊等早期女性文學作者。不過此時的女性文學中,女性意識依然處于相對模糊、朦朧的初始狀態,比如僅僅停留在“平權”程度。加之男權社會結構沒有得到根本性改變,女性的社會地位依然低下,無論政治權利還是經濟權利仍然處于被壓迫和被歧視的狀態下。故處于萌芽階段的女性意識還無法對女性自身有進一步更加深刻的認識。然而歷經了漫長的時長推移,萌芽階段的女性意識卻為后來的發展與成熟了奠定了極其寶貴的基礎。
2.成長階段的女性意識。十九世紀歐美國家掀起了此起彼伏的婦女解放運動和人權運動,這不僅給新舊大陸上傳統且頑固的政治和經濟體制給予了本質上的撼動,也對歐美國家人民群眾的思想意識最深層產生了徹底的動搖。尤其是在歐美文壇上,女性作家的數量出現了爆發式增長,這其中以英國女性文學作家最具代表性,涌現出了諸如簡.奧斯汀等大師級文學大家。
比如簡·奧斯汀的莊園小說不僅給當時以矯揉造作的藝術表達和感傷類小說為主的英國文壇帶去一股清流,而且通過剖析閉塞保守的英國鄉村社會現實反映了日漸清晰的女性意識的覺醒。特別是小說《傲慢與偏見》的女主角伊麗莎白已經具有了相當程度的女性獨立意識。這個非典型的英國淑女接受過良好的傳統教育,然而卻并不符合當時社會主流文化對女性提出的要求。
小說中有一段伊麗莎白的姐姐簡因為前往尼日菲莊園的路途中淋雨而病倒,牽掛姐姐病情的伊麗莎白決定獨自前往尼日菲探望簡。不過前日的大雨讓道路泥濘不堪,甚至連伊麗莎白的母親班納太太都堅決反對,但是伊麗莎白卻堅持:“我只要見到簡就成。”于是在沒有馬車又不會騎馬的狀態下,伊麗莎白毅然選擇“獨個兒繼續往前走……終于看見了那所屋子。她這時候已經雙腳乏力,襪子上沾滿了泥污,臉上也累得通紅。”
十九世紀英國傳統且保守的社會主流文化中,女性處于男性的絕對掌控之下,不僅沒有遺產繼承權,甚至不被允許獨自在公開場合開展社交。這也是尼日菲莊園里彬格萊小姐在背后對伊麗莎白冷嘲熱諷的主要原因:“姐姐傷了點風,干嗎要她那么大驚小怪地跑遍了整個村莊?……頭發給弄得那么蓬亂,那么邋遢!”然而,這樣的對比式描寫恰恰反映出伊麗莎白已經具有了相當獨立的個性與行為模式,她并不受到基于男性標準之下制定的所謂“淑女”準則的束縛和局限,而是率性而為。相較于以彬格萊小姐為代表的傳統上流社會女性的虛榮與偽善,伊麗莎白更具有真實坦誠、堅強勇敢的品格特質,這顯然是對傳統男權社會文化的反抗。
3.成熟階段的女性意識。進入二十世紀后,英美女性文學中女性意識已經逐漸超越了前人僅僅要求在婚姻家庭等生活范疇的平等和權利意識,開始向更加廣闊的經濟、政治領域拓展。這一時期的英美女性開始越來越地參與社會工作,基于經濟獨立基礎之上而有了更大程度的獨立意識。而表現在文學創作上,則是現實主義越來越多地超越浪漫主義出現在小說等文學作品中。同時,由于美國社會經濟已經取代英國成為了世界第一,美國女性文學作家的作品也成為步入成熟階段后女性意識更加集中體現的領域。
例如《亂世佳人》。這部二十世紀轟動世界文壇的長篇小說不僅再現了美國南北戰爭時期奴隸制與資本主義的暴力對抗,也是一部反映現代女性意識崛起的巨著。小說開始階段描繪的是美國南方莊園田園牧歌式的享樂生活。斯佳麗作為大莊園主的千金小姐在宴會和派對的輪番上場中過著奴隸主典型的奢華生活。然而戰火很快蔓延過來,原本富貴安樂的生活變得動蕩流離。斯佳麗從只追求心上人的單純女孩瞬間淪落為年僅十九歲的寡婦,且不得不一人負擔起十個人的生活及保住塔羅莊園的重任。她不惜槍殺一個闖入的北方軍士兵并通過搜出死人身上的錢財和變賣馬匹渡過了生活的難關;為了籌到錢,斯佳麗甚至撒謊騙取妹妹未婚夫的信任和自己結婚,從而挽救了莊園且買下了一家木材廠經商賺錢……
應當說,戰爭開始后斯佳麗經歷的就是既艱苦又狼狽的生活,為了保住莊園想方設法。她的性格變得日益嚴酷甚至讓身邊人畏懼,而且多了商人的精明算計甚至不擇手段。但是無論挫折與打擊如何輪番落到頭上,斯佳麗從未想過放棄和逃避。這種絕不浪漫甚至有些殘忍的描寫不僅讓斯佳麗這個人物內在變得血肉豐滿,也讓女性文學中的女性意識從理想主義的云端落到了現實主義的土地上。女性意識已經日漸成熟,且從曾經局限在婚姻家庭的小范圍進入了政治、經濟、社會的大格局。女性不僅不再是男權統治下純粹的附庸,且已經因為自身更加獨立的精神與追求而承擔起越來越全面的社會責任。甚至在面對環境的巨大打擊時,女性也有了獨自承擔的勇氣、毅力和能力,而她們通過發揮聰明才智,也能很好地適應嚴酷的社會生活,并對壓力處置得恰到好處。甚至可以說,成熟階段的女性意識在女性文學中正在漸漸弱化性別標簽,和男性社會成員一道成為更加客觀標準下的社會人、職業人,不僅擁有了更加廣闊的生存和發展空間,且正在為推動社會發展起到越來越無法忽略的重要作用。
三、結束語
資本主義的萌芽與發展給了女性文學及其中的女性意識覺醒的條件與機會,使女性在文學藝術創作中開始了堅持不懈的斗爭與抗衡。英美女性文學中女性意識的發展如同其他人類意識一樣經歷了從朦朧的誕生到逐步覺醒的發展直至相對完全的成熟等階段,其中則出現了眾多振聾發聵又膾炙人口的優秀藝術創作。因此,了解女性文學中女性意識的發展歷程需要保有動態觀念,從其創作背景涉及的歷史現實各環節縱觀全局、辯證分析。
參考文獻:
[1]韓化斌.關于女性自我意識的三部曲-解讀《覺醒》的三個主要女性人物[J].科技創新導報,2015(10):16.
[2]曾容.從《來來往往》看池莉作品中的女性意識覺醒[J].課程教育研究,2015(17):91-92.
[3]謝容貴.析美國“金字塔”里的女性悲劇-評伊迪斯.華頓的小說《純真年代》[J].外國語言文學,2015(03):206.
作者簡介:何晴(1989.8-),女,河南商丘人,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文學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