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楠
摘要:《說文解字》:信,誠也,從人從言。將語言落實到行動上來就是守信,守信,首先就要做到謹言,這是守信的前提。守信要言行一致,不欺人,不騙己。守信,要正己、修身,從內心深處端正自己的思想,堅守內心的底線。以誠待人,以信相交 ,對杜絕與扭轉人及關心中的爾虞我詐、互相欺騙的現象有著重要的教化作用。
關鍵詞:儒家 《論語》 孔子
儒家經典,最為世人耳熟能詳的,無外乎四書,書中濃縮著孔子等人的智慧,如《論語》和《孟子》,都是儒家成功的個人案例,體現的都是經過檢驗的修身的實際操作方法。孔子曾說:“古者言之不出,恥躬之不逮也。”夫子一貫主張謹言慎行,不輕易允諾,不輕易表態,因為一旦做不到,就會失信與人,你的威信就會隨之降低,因此他以不能實現承諾為恥。儒家文化中,守信是人生成功的理論指導之一。尤其在這個日新月異、物欲橫流的時代,做一個真誠守信之人,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通過重溫經典這條捷徑,我們可以從中汲取古人的智慧,提升自己的個人品德修養,完善自身,服務他人。如何做一個守信之人?
一、謹言守信
《說文解字》:信,誠也,從人從言。“信”字乃是由“人”和“言”組成。甲骨文中,“言”字的寫法是 ,是由口“ ”、代表舌頭的“ ”和指事符號“ ”組成。‘言字是指事字,在舌上加指事符號,用以表示話出于舌頭,本義是說話和話。而信的本意就是人說話,后引申出“誠”之意。守信,首先就要做到謹言,這是守信的前提。而將語言落實到行動上來就是守信,言必行,行必果。守信就是言行一致,不欺人,不騙己。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誠信是人的修身之本,也是一切事業得以成功的保證。《禮記?中庸》有言:“言顧行,行顧言”,是為言行一致。
謹言簡言之就是不說則已,言出必行,堅守承諾。言出必行表明的是一個人為人處世的態度、風格。我們的生活中,承諾無處不在,無處不有,堅守自己的承諾,是做人的可貴品質。遵守承諾,可以為我們贏得良好的社會聲譽,是我們成為被社會、國家所信任的人。中華五千年,漫漫歷史長河中,一諾千金的的例子不勝枚舉,很多令我們至今還津津樂道,如齊桓公不背曹沫之盟。
《史記·刺客列傳》記載:魯國與齊國作戰,連敗三次。魯莊公欲獻上土地與齊講和,齊桓公與魯莊公在柯地會盟,二人在盟壇上盟誓,時任魯國將軍的曹沫突然手持匕首劫持了齊桓公,齊桓公質問他,曹沫說:“齊國本來就強大,我們弱小,但你們的侵奪也太過分了。現在魯國的幾個城池已經歸你們所有了,你說怎么辦?”無奈,齊桓公只好答應歸還侵奪魯國的土地。曹沫聽后立即扔下匕首,站在臣子的位置,言談如故。事后,齊桓公曰:“寡人已許曹沫矣!匹夫約言,尚不失信,況君乎?”遂歸還了魯國的土地。齊桓公胸懷與體魄,體現的正是一諾千金的可貴品質,不愧是開創了齊國的鴻圖偉業的一代霸主。守信對一個國家很重要,比如晉文公退避三舍,遵守承諾,不看一城一地的得失,在他看來,信用是治國安民的法寶,國君講信用,百姓才有安全感。以信治國,以信打仗,以信為人,得到的金錢無法衡量的品質和力量!相反,周幽王的烽火戲諸侯,失去的不但是美人、更是失去了民心,顛覆了國家。
另有《莊子·盜跖》記載:尾生與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來,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 這就是尾生抱柱,至死方休的故事。
魯國有個年輕人名叫尾生,為人正直守信。尾生與一個年輕漂亮的姑娘一見鐘情,于是私訂終身。但姑娘的父母嫌棄尾生家境貧寒,堅決反對。于是姑娘決定與尾生私奔。二人秘密約定在城外的一座木橋邊,遠走高飛。黃昏時分,尾生提前來到橋上等候。不料,突然烏云密布,瓢潑大雨傾盆而下,山洪暴發。水沒過了尾生的腳腕、膝蓋、胸口……但四周茫茫一片,根本不見姑娘的蹤影。“城外橋面,不見不散”,這是尾生與姑娘的信誓旦旦,想到此,他死死抱著橋柱,最終被洪水淹死。而姑娘私奔被父母發現,不能脫身。半夜趁機逃出家門,來到橋邊,看到的卻是緊抱橋柱而死的尾生,她痛苦萬分,便抱著尾生的尸體一同投入河中,造就了一出令人扼腕嘆息的愛情悲劇。
今天再讀這個故事,感慨頗深。故事的真實性有待考證,但彰顯的卻是古人誓將誠信進行到底、至死方休的決心和意志。
二、正己修身
正己,我的理解就是要從內心深處端正自己的思想,對得起自己的良心。修身就是即使在惡劣極端的環境中,也能夠長期與自己的惡習或者薄弱的意志斗爭,而非一蹴而就。說到守信、正己,不得不提的就是季禮。
據史書記載,季禮奉命出使晉國,路過徐國,拜訪了徐國的國君。國君觀賞季禮隨身的寶劍,臉色隱隱透露出想要寶劍的意愿,雖然嘴上未說什么,細心的季禮已然心中有數。但是他沒有任何表示。在古代,佩劍和佩玉一樣重要,都是作為君子的象征,尤其是佩劍。《禮記·少儀》中記載:觀君子之衣服、服劍、乘馬,弗賈。意思就是說觀賞君子的服裝、佩劍和車馬,不要談論它們的價格。還有《禮記·玉藻》也記載“必佩劍”,就是必須佩帶寶劍的意思。
等到季禮完成了出使晉國任務,返還徐國時,徐君已然亡故。季禮解下寶劍送給繼位的徐國國君。隨從阻止了他,季禮說:“早先我經過徐國,貴君觀賞我的寶劍,嘴上沒有說什么,但是我知道他想要;我因為尚有出使他國的任務,所以就沒有獻給他,但是我心里已經許諾給他了。如今如果因為他死了,我就不把寶劍進獻給他,這是欺騙自己的良心。”于是他解下寶劍送給了新的國君。而新任國君以先君沒有留下遺命為由,拒絕了季禮的好意。季禮只好把寶劍掛在了徐國國君墳邊的樹上,作揖然后就走了。徐國人贊美季禮高義: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脫千金之劍兮帶丘墓。久而久之,“季禮掛劍”就有重信義之美德的意思,而季禮的重信、正己也隨之美名千古,流傳至今。
三、踐行守信
(一)言必行,行必果;不欺人,堅守承諾
蔡元培先生說:“誠字之意,就是不欺人,亦不為人所欺。”言而無信,欺騙他人會得到心理上一時的滿足,但最終失去的將是他人的信任。真正的守信是不逞強,不隨意許諾,取信于人,不欺人,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才能獲得別人的尊重。不為人所欺,就是要擦亮雙眼,學會辨人,不示弱。
晉文公曾說過:信,國之寶也,民之所憑也,這應該是言由于衷的,他“寧失城,不失信”的棄原城而走,在老百姓眼中是實實在在的,最終他守了信,得了民心。習近平同志強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誠信是我們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傳統美德,企業無信,則難求發展,前途堪憂;社會無信,則人人自危,希望全無;政府無信,則權威不立,人人失望。你我無信,則信任不再,社會崩塌。
(二)不騙己,胸懷坦蕩
《后漢書·楊震列傳》記載:(楊震)四遷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
楊震常被當作是清正廉潔的典范,源于他的胸懷坦蕩、問心無愧,這正是不騙己的體現。如今,人們常用“暗室不欺心”形容人于心無愧。隨著時光的流逝,楊震“四知先生”的美名不但沒有淹沒于時間長河的波浪里,還為不同時代的人所推崇和敬仰。
謹言是守信的前提,而要做到守信,就要正己、修身,從內心深處端正自己的思想,對得起自己的良心。無論環境順或逆,都能夠長期與自己的惡習或者薄弱的意志斗爭,堅守內心的底線。這才是真正的守信。以誠待人,以信相交 ,對杜絕與扭轉人及關心中的爾虞我詐、勾心斗角、互相欺騙的現象有著重要的教化作用。
參考文獻:
[1]范曄.后漢書[M].北京.中華書局,1965.
[2]楊天宇.禮記譯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3]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2013.
[4]郭象.莊子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2011.
(作者單位:河南護理職業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