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亢
摘 要:經濟水平的進步令人們逐漸重視起生活質量,建筑作為保證人們生活水平的主要部分,在社會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為了促進建筑實用性和外觀美化程度的提升,要求促進建筑設計水平提升。建筑設計能夠美化建筑外觀,提高其設計合理性,并使建筑工程質量得到保證。應用擬人化手法進行建筑設計,是現階段建筑設計中常見表現手法,有利于建筑藝術性的提升,因此在建筑業中得到廣泛應用。本文針對建筑設計中擬人手法的具體應用措施進行探討,為建筑設計人員提供參考。
關鍵詞:擬人化手法;建筑設計;建筑功能
作為藝術表現形式的一種,擬人化手法已經在各行業中得到了廣泛應用。隨著建筑行業的不斷發展以及人們對建筑要求的提升,擬人化手法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變得更加普遍。使用擬人化手法對建筑進行設計,能夠促進其功能性提升,美化建筑外觀,為人們提供良好生活條件。為提高擬人化應用合理性,當對建筑進行設計時,要將設計手法與建筑實際相結合,在全面考慮建筑工程情況后,融合當地經濟文化特點,使擬人化手法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符合建筑周圍環境發展特點。
1擬人化概述
構建的藝術外形和自然外形是極為相似的。在古代的時候,建筑設計者是根據人與自然結合的方式進行建筑物的設計,尤其是在事物的外形上,主要是根據自然界的整體進行基本的了解,古代的建筑設計往往是不加修飾的,是一種純天然的美,設計師將這種美直接的應用在設計中,可以最直接的展現出設計者的基本設計思想,人們可以最直接的理解出設計者的感情,給人們以最為直觀的印象。例如在我國的奧運會鳥巢的設計中,設計師就是利用鳥巢的的設計圖形進行設計的,給人們以一定的辨識度,人們可以直觀的感覺到設計者的設計風格和理念。還有某地的神廟在建筑設計的過程中也是利用的擬人化手法,將柱子設計成了女郎的形式,這些設計手段都是從具體到抽象。
將人的情感、行為方式等放入事物,賦予事物人格特點,這種方式就是擬人化手法。在擬人化手法的應用過程中,事物會擁有與人相同的特點。建筑設計中擬人化手法的應用主要有以下變化:
1.1具象到抽象的轉變
具象藝術在應用中其形象通常更接近自然對象,因此有著較高的辨別性,其藝術形象識別性較好,且象征意義具有強烈特性。例如,我國古代以龍作為尊貴的象征,通常只有皇帝有資格使用。這種擬人化手法的應用具象性好,能夠使所表達意義得到明確傳達。當對建筑進行設計時,設計師常常將自然界各種形象如動物、花草等融入設計,利用這些形象設計表達自身情感或思想。但具象設計在實際施工中存在較大難度,且會給建筑工程造成一定經濟負擔。在建筑設計行業的不斷發展轉變過程中,這種具象表現手法逐漸轉變為抽象手段。抽象藝術與具象藝術相比,和自然對象間的形象相去甚遠,甚至存在完全脫離現象。抽象設計能夠與表現主義、印象主義、立體主義等相結合,實現設計手法的創新發展。現代建筑設計理念更加傾向于簡潔時尚,抽象手法的形象簡化方式與現代設計觀念相符,因此在建筑設計中極受歡迎。
1.2擬物向擬人的轉變
對自然界對象進行模擬以實現建筑設計,這種藝術表現形式就叫做擬物手法。擬物手法同樣在建筑設計中應用較普遍,我國很多建筑物設計理念都體現著這種藝術手法。部分建筑物由于和其所模擬對象過于相似,導致人們開始使用模擬對象的名稱代表建筑物本身的名字。例如我國北京的“鳥巢”。擬人手法是擬物手法的一種特例,也即建筑物的模擬對象由自然界中的各種物體被局限固定為人體,形象表達方面則主要是通過建筑物各部分的比例來表現出男女的差別,而在表達方式方面則以男女的體格差異為主,表現態度則為嚴肅莊重、溫馨和諧等,表現重點就更是多樣,或表情、或體態、或動作等多種方面。
2擬人化手法在建筑設計中遵循的原則
2.1易于聯想、適度抽象
設計師在運用擬人化手法進行建筑設計時,應以人體作為模擬的原型來進行建筑物的設計,且在采用擬人化手法時應適度地進行抽象概括,以使觀賞者在欣賞建筑作品時有一定的想象空間。
2.2彰顯個性、投入情感
設計師在進行建筑設計和體現人物情感的創作中,或多或少地都會傾入自身的感情色彩,同時,設計師還應注意要在一定程度上賦予建筑創作以生命價值。
2.3設計應貼合建筑工程的實際情況
建筑設計不僅與工程所在地的地域文化、時代背景、社會發展等密切相關,還與建筑的材料屬性、建筑結構、施工技術等緊密相連。因此,在采用擬人化手法時應充分考慮建筑的結構、施工材料、審美價值、建筑功能等多方面的因素,綜合分析之后再進行建筑物的設計。
3擬人化手法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
3.1在建筑平面、立面、剖面中擬人化手法的應用
3.1.1建筑平面。西方哥特式教堂的建筑平面一般都為拉丁十字架的形式,這在外形上與基督受難時的十字架相吻合,我國古代女皇帝武則天的墓地其總平面的設計采用的也是擬人化手法,陵墓地宮的梁山北峰相對較高,其前面的兩峰與女乳形似,神道則和人體脊柱相似,遠觀整個陵墓的平面就如少婦平躺。
3.1.2建筑剖面。鼓樓是我國傳統的地方性建筑,鼓樓主要用于集會議事以及舉行活動,處于侗寨的核心地位,鼓樓的剖面以及立面就是以人形為模擬對象進行設計的。貴州黎平縣巖洞鼓樓的剖面就形似一老翁。
3.2建筑立體表達的擬人化手法的應用
建筑立體表達的擬人化手法的應用主要體現在建筑物的局部構件柱式的人體隱喻、建筑物群體的動態組合、建筑個體的擬人化表達以及建筑物對人體面部表情的刻畫。如,早期的希臘文化中除了有具象的希臘女神柱之外,還有大量的抽象簡化的人像柱構件,即用柱式來隱喻人體,帕提弄神廟的柱式就是其具體表現。而我國建筑中的柱式也有人像柱的存在,漢代畫像上的人像柱就是一個代表。建筑設計在采用擬人化手法時,建筑本身就具有了人類的感情色彩以及生命力。由于建筑物的體型較大,這就使得建筑物在進行人的面部表情刻畫時存在著一定的困難,如果在建筑設計中要求有表情的刻畫時,可選擇采用建筑物的局部構件如窗戶、裝飾物、大門等的組合來表達人物的表情。
3.3同一建筑中擬人化手法表達不同的聯想
由于人們的欣賞角度以及鑒賞水平的不同,不同的人對于同一個建筑物產生的聯想往往也是不同的。我國蘇州的古典園林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蘇州園林的建造所采用的藝術手法能夠產生移步換景的效果,隨著游人的行走,從不同角度所欣賞到的景致各不相同,景致所引起的心理感受也是各有不同。我國古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也很好的例證了從不同的空間角度所欣賞到的景觀效果是不同的,而當前的建筑作品中,采用擬人化手法而讓欣賞者產生不同聯想的建筑物也有很多。例如,東莞城區的中國工商銀行的東城支行建筑物,遠處觀望,就是一棟簡潔有序的現代建筑物,沒有引人入勝之處,然而以東城東路的方位看過去,就變成了與美國高舉右手的自由女神像神似的建筑物,其在建筑設計中采用的就是擬人化手法,從不同角度對建筑物進行不同的擬人化處理,從而使人在不同角度觀看時會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和情感感受。
4結語
在建筑設計行業的長期發展過程中,擬人化手法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并隨著時代的發展與其他藝術表現手法相結合,不斷對自身進行著完善與改進,使擬人化手法始終保持著旺盛的生命力。在建筑設計中,為保證擬人化手法應用合理性的提升,需要對建筑實際進行全面考慮,合理選擇模擬對象,并將其與當地文化風俗等結合,使建筑設計更具有藝術性,從而滿足人們對建筑設計的需求,實現建筑設計水平提升。
參考文獻:
[1]歐陽曉寧.探析擬人化手法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J].江西建材,2015,(5).
[2]李虹.擬人化手法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解析[J].江西建材,2015,(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