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林
新課程突出“以人為本”的價值觀,其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強調教育的價值在于培養學生獨立的人格,獨特的個性,獨創的品質,教育的宗旨在于開啟人的生存智慧。因此,培養具有開拓創新精神的創造型人才,已成為新時期教育發展的主旋律。那么,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培養創新精神,怎樣開發創造潛能,就成為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研究的時代課題。
一、以開發潛能為抓手,激發創新欲望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認為,創造力是人性的一種基本財富,每個人在出生時都會具有。當然,這種潛能能否變成現實,關鍵還在于自身的努力,尤其要看其有沒有創新的意識,愿不愿大膽創新,敢不敢標新立異。一般來說,在實際工作中,敢于鉆研、善于探索,并對創新充滿信心的人,往往能不斷的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因而也常常能夠取得創新的成功。因此,在新課程背景下,教師應該不斷的培養學生創立創新的信心,堅定他們“我能創新的信念”,開發創新潛能,鼓勵其大膽創造“臨門一腳”的奇跡,追求創新的成功。
人類的實踐活動證明,良好的創新欲望可以激發創新動機,引發創新行為,實現新的創造成果。因為這種創新欲望,會激勵人們去自覺自愿的克服創新活動中遇到的各種實際困難,全身心地投入到創新活動之中,以苦為樂,不失時機的去追求創造的成功。
常言道:處處有創造之地,天天有創造之時。也就是說,創新的機會無時不在,無處不有,關鍵就在人們能否及時地抓住創新機遇。在創新領域,盡管機會對于每個人都是均等的,但機遇往往只偏愛那些有準備的頭腦。這就要求教師在注重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育他們做生活中的“有心人”。隨時留心身邊所發生的各種現象,開動腦筋,分析綜合,把握機遇,大膽創新。要樹立起在創造中學習,在學習中創新的思想,養成良好的創新習慣,千萬不可坐失良機!
《為學》一文中所講的窮和尚與富和尚去南海的故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窮和尚靠"一瓶一缽"能使自己的創新欲望變成現實,而條件遠比她好的富和尚卻因等待條件的具備、時機的成熟而貽誤良機。可見,有了創新的欲望,還必須馬上付諸行動,才能實現創造的成功。因為創新的特點就在于“新”,如果動作太慢“新”就會轉化為我“舊”,就會失去創新的價值。由此可見,把握創新機遇是創造成功的關鍵性環節。
二、以實踐活動為橋梁,提高創新能力
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告訴我們,實踐活動是聯系主觀與客觀的橋梁。一般來說,教育對世界的認識、對環境的改變應該與人的活動相一致,即教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所以,從理論和實踐的關系來看,活動作為實踐的范疇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學生的創新活動,應該成為創新教育獲得成功的首要前提。為此,教師在組織開展教學活動時,應認真設計一系列創新活動,如手工制作、繪畫創意、小發明小制作展覽、小壁報比賽等等,讓學生充分參與創新的全過程,以便營造一種創新的氛圍,激發其創新的欲望,調動他們大膽創新、敢于創新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引導學生養成創新的習慣,逐步提高其創新的能力。
一是讓學生不斷汲取創新知識。初出茅廬靠人指路,一無所知何談創新。顯而易見,創新必須以一定的知識為基礎,離開了一定知識和經驗的積累,創新就無異于空中樓閣。這就是說,創新必須借助于知識,知識反過來促進創新。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必須指導學生學習一些有利于提高創新能力的知識,使他們真正弄清弄懂個知識點之間的內在聯系,從而達到提高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目的。
二是注重開發學生的創新智力。創新能力與人的智力密切相關。智力尤如創新能力的土壤,土質越好,創新力之樹的生長就越茂盛。因此,全面發展智力水平,有助于培養和提高創新能力。也就是說,創新能力必須以一定的智力作為基礎,要注重發揮智力水平在未知領域中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和想象力,不斷提高學生的智力水平。
三是不斷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人們的思維能力完全可以通過訓練而得以提高,這已為眾多的成功人士所共識。所謂創新思維訓練,也就是創新思維的啟發和引導。教師提出并解決某個問題,使得學生從中受到啟發,從而不斷積累解決這一類問題的經驗。對于智力正常的人來說,是否接受過科學的創新思維訓練,其處理問題的實際效果是大不相同的。據報載,委內瑞拉在為馬拉開波市新建一個醫療中心的討論會上,由于接受了一個十歲兒童提議的思考問題時必須遵循的四項法則,從而使一直討論了三個多小時尚無結果的問題迎刃而解。據悉,這位提議的兒童并非什么超常的思維天才,只不過他在學校里接受過專門的科學思維訓練而已。由此可見,創新思維離不開嚴格的科學訓練。
三、以發展個性為目的,完善創新人格
實踐證明,任何創新活動,都受人格或個性的極大制約。也就是說,一個人的非智力因素,往往會直接影響他的創新活動。美國心理學家洛埃在對本國數百名卓有成就的科學家進行調查后得出的結論是:科學家的成就與他們的性格直接相關。簡而言之,一些人自信心強,好奇心也強,在困難面前就不易動搖,因為他們執著追求,尋根問底,往往具備較強的創造精神和創新能力;相反,那些膽怯懦弱、優柔寡斷、人云亦云的人,由于他們對大千世界缺乏一定的自信心和好奇心,其創造精神和創新能力就往往顯得不足。為此,教師在開發學生智力因素的同時,千萬不可忽視其優良個性的培養,要促使其樹立堅定的信念,養成勇敢頑強、處事果斷、堅忍不拔,沉著冷靜的優良品質,使其逐漸形成細致觀察、獨立思考的良好思維習慣,以最終達到發展個性、完善人格,提高創新能力的目的。
不言而喻,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創新能力。不僅如此,即使同一個人在不同的心理狀態下,其創新活動的結果也各不相同。因此發展非智力因素,培養創新個性,完善創新人格,就成為創造創新人才的關鍵所在。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健全學生的創造性人格,培養他們強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練就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從而真正促使其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創新型人才。
(作者單位:吉林省通化縣大川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