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華
摘 要:本文分析了現代農業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并提出了加快現代農業經濟發展的對策,以為推動我國現代農業健康持續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農業經濟;現代農業;發展;對策
農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其可促進農業的穩定持續發展,且對促進國民經濟健康發展、保持社會安定以及實現社會公平效益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必須堅持把發展現代農業、繁榮農村經濟作為一項重要任務,切實抓緊抓好。
1我國農業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
1.1基礎設施落后,農業投入嚴重不足
目前,我國尚未建立起一個有效的穩定的農業投入機制,各級部門對農業的投入還有很大的隨意性,影響了農業經濟穩定持續健康發展。由于投入不足,我國現有的大部分農業基礎設施都還是20世紀60~70年代修建的,這些工程大多已超期服役,無法適應氣候變化帶來的嚴重影響,導致農業抗災能力明顯下降。
1.2城鄉二元結構不合理
農村勞動力嚴重過剩,雙重戶籍制度形成了城鄉巨大差別,限制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正常流動,割裂了勞動力的流動機制。農業和工業產品價格巨大剪刀差的存在,導致農產品價格低廉,束縛了農業經濟發展。而農民通過剪刀差向國家提供的資金,又不能在城市形成應有的投入產出效益,也未能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以吸納更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
1.3農村市場信息閉塞,農產品增產不增收
市場決定生產,農產品也離不開市場,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只有通過市場機制來調配,才能得以持續健康地發展。農民種什么、養什么,不是政府所能確定的,也不是農民隨心所欲的,而是由國內外市場供求狀況決定的。但是,長期以來我國農村信息化工程建設幾乎是空白,導致農村市場信息嚴重閉塞,不能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形勢,加之一些地方在結構調整中,不研究市場規律,而是搞“政績工程”、“面子工程”,造成各種農產品供大于求的“大戰”,如蘋果大戰、蠶繭大戰等,導致農業生產能力大起大落,給農民經濟帶來了巨大的損失。
1.4農業標準化建設不容樂觀
在歐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農業標準化水平很高,而當前我國許多農產品的質量標準遠低于發達國家水平。隨著我國加入WTO后,農業生產經營面臨著國內國際2個市場的激烈競爭,因此,大力發展農業標準化生產經營方式、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加快推進農產品標準化已成為農業經濟發展迫在眉睫的問題。據了解,我國現行頒布的2萬多項國家標準中,農業方面的標準只占10%左右,嚴重影響了農產品質量,也為與國際接軌帶來極大困難,使農產品失去了國際競爭優勢。
2加快農業經濟發展的戰略對策
2.1大力提高農業科技創新和轉化能力
要進一步深化農業科研體制改革,加快建設國家農業科技創新基地和區域性農業研發中心,在機構設置、人員聘任和投資建設等方面實行新的運行機制;鼓勵企業建立農業科技研發中心,在財稅、金融和技術改造等方面給予扶持;改善農業技術創新的投資環境,發展農業科技創新風險投資;加強農業高技術研究,繼續實施現代農業高技術產業化項目,盡快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農業科技成果;針對農業生產的迫切需要,加快農作物和畜禽良種繁育、動植物疫病防控、循環農業和防治污染技術的研發與推廣;把農業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財政支持的優先位置,提高農業科技在科技投入中的比重;繼續安排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和國外先進農業技術引進資金;加快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和建設,積極探索對公益性職能與經營性服務實行分類管理的辦法,完善農技推廣的社會化服務機制;深入實施農業科技入戶工程,擴大重大農業技術推廣項目專項補貼規模;鼓勵各類農科教機構和社會力量參與農技推廣服務;加強農業氣象服務,保障農業生產安全;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提高重要農時、重點作物、關鍵生產環節和糧食主產區的機械化作業水平。
2.2積極推進農業結構調整
要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優化調整農業結構;加快建設優勢農產品產業帶,積極發展特色農業、綠色食品和生態農業,保護農產品知名品牌,培育壯大主導產業;大力發展畜牧業,擴大畜禽良種補貼規模,推廣健康養殖方式,安排專項投入支持標準化畜禽養殖小區建設試點;加強動物疫病特別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突發疫情應急機制,穩定基層獸醫隊伍;積極發展水產產業,擴大優質水產品養殖,發展遠洋漁業,保護漁業資源;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擴大園藝、畜牧、水產等優勢農產品出口,加強農產品對外貿易磋商,提高我國農業應對國際貿易爭端的能力。
2.3以強農惠農、改革創新為主要手段促進農民增收
受國際金融危機持續蔓延的影響,我國經濟發展面臨的困難增多,實現農民收入較快增長的難度加大。要按照中央1號文件確定的“穩糧、增收、強基礎、重民生”的基本思路,繼續加大強農惠農政策的實施力度,為農民增收創造有利的環境和條件。落實中央有關部署,促進農民持續增收,可重點從2個方面著手:
(1)適量提高糧食直補標準,加大農資綜合補貼力度并完善補貼動態調整機制,以綜合性收入補貼的增加來直接促進農民增收。大力支持農業專業化、優質化、規模化、機械化生產,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2)放寬非公有制經濟的市場準入政策,積極培育農村生產要素市場,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加快形成城鄉統一的勞動力市場,鼓勵農民開展多種要素、多種形式的聯合與合作,不斷提高農業組織化程度。
2.4加快改善農業投資環境,增強對外資的吸引力
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努力營造良好的農業投資硬環境。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尤其要加大對相對落后地區基礎設施的投入,提高農業抵御風險的能力。積極改善基本生產條件,配套完善道路交通、供水供電、通信等設施,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提高農業水利化、機械化、信息化水平,營造有利于現代農業發展的硬環境。同時,加大對農業生態環境建設的投入,發揮農業綜合開發資金對各類資本投入的引導作用,創造條件吸引外商投資農業領域,實施無公害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綜合整治各類環境污染,嚴格控制“三廢”排放量與處理。健全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服務設施,為外商創造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促進現代農業持續、穩定、快速發展。
2.5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建設
建立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發揮農業合作經濟組織、農業行業協會在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建設中的作用。要求外商投資者在農產品質量、環境等方面采取母國標準或發達國家標準,編制農業投資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報告。進一步加大農業標準化的宣傳力度,大力培育農業標準化技術與管理人才,提高農產品生產者、加工者、經營者、消費者的標準化意識,形成全社會推動農業標準化建設的良好氛圍。
參考文獻:
[1]張九聰.落實科學發展觀 提升農業產業化[J].山區經濟,2009(5):31-32.
[2]張秋紅.都市農業與農民技術素質教育[J].華北農學報,2005(S1):195-198.
[3]袁本華.襄樊縣域農業經濟差異分析與評價[J].農產品加工,2009(10):46-4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