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平
摘 要: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已經引起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將農村飲水安全列入"十三五"脫貧攻堅貧困村出列標準之一。黔南州通過近十余年實施,基本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但由于管理不到位,出現反復情況較多,農村飲水存在極大的隱患,部分村寨飲用水質超標、缺水問題嚴重。因此,水務部門以及工作人員必須提高重視程度,在原有的基礎上對飲水管理制度進行創新,從根本上實現對飲水安全的保障。
關鍵詞:農村;飲水安全;制度創新
水資源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因此飲水對于人類需求來說也是一種基本需求,飲水安全問題關系到人類的健康,黨中央、國務院歷來高度重視農村飲水安全問題,近十余年來,國家累計在黔南州投入15.1億元,解決345萬人的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占全州農村總人口的98%,基本實現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全覆蓋。
1農村飲水安全問題的現狀分析
黔南州土地總面積26197平方公里,以山地、丘陵為主,山地面積占72.53%,丘陵面積占21.3%,平壩面積占6.17%。水資源主要有地表水、地下水,全州有中、小河流117條,河網密度為每平方公里0.2公里。河流主要有大氣降水補給,屬雨型山區河流,年總產水量327.7億平方米,徑流量760億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補給17億平方米,占10.8%。區域內河流屬山區型河流,地形比降陡,落差大。
截止2016年底,全州共計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4076處,投資15.1億元,解決345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其中:千噸萬人以上工程36處,占總數的1%。千人~萬人工程421處,占總數的10%,千人以下工程3619處,占總數的89%,多數為Ⅴ類供水工程。
農村飲水工程存在水源水量不足、水污染惡化、工程效益低等問題,因此如何對人畜飲水問題進行科學合理的解決是農村安全飲水問題首先需要滿足的條件。
1.1水源水量不足問題
黔南州區域內山高水低,河流主要分布在深切的溝谷中,多數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只能取用附近的山泉水、溪水作為水源。泉水、溪水受季節變化影響較大,在枯水季節來水量減小甚至枯竭,水源保障率差,而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水資源的需求量也呈現出逐年上升的態勢,水源水量不足問題更加嚴重。農村在實際用水的過程中會受到多種客觀因素影響,也就是說導致用水量不足的原因有很多種,下面我們主要從自然因素以及人為因素兩個方面對其進行仔細分析。
1.1.1自然因素。多數地區地形較高,坡度較陡,地下巖溶發育,地表石漠化嚴重,保地表徑流在此種地形下根本不能實現有效的攔截,土壤含水量差。
1.1.2人為因素。社會經濟快速發展促成各類建設力度加大,對地下水系破壞較大(如公路、鐵路建設),同時農民生活質量得到大幅度提升,養殖業以及種植業的不斷發展也是導致用水量出現不斷上升現象的原因。
1.2水污染惡化問題
小型集中式供水是我州農村供水的主要形式,供水主要設施取水口、輸水管、高位水池、消毒器、配水管網,建設簡單,且消毒器長期閑置不用。隨著經濟發展工業廢水以及城鄉生活污水排放量都在不斷增加,農藥以及化肥的使用量也在逐年上升,農村的水質安全受到極大威脅,污染物含量、細菌總數以及大腸菌群都是水體中的部分物質,被污染水體上述物質都存在嚴重超標的現象。
1.3工程發揮效益低問題
黔南地區農村現有的供水水廠都是由國家投資,水廠在剛建立時可取得顯著效益,但運行一段時間后就會有多種問題被逐漸暴漏。一是重建設輕管護,造成工程“建管脫節”。目前,我州規模相對較大的集鎮供水工程設有專職管護人員和固定的維修經費,多數小型工程尚未落實管護主體和制訂管理制度,沒有固定的維修經費,只配有兼職管理人員或沒有管理人員,且這些管理人員大多數年紀較大并且文化程度較低,不會操作使用凈化、消毒設備,造成了設備的閑置與浪費,不能發揮設計效益; 二是工程運行管理機制不能夠完全適應農村的實際情況。由于部分村寨附近小水源較多,豐水季節使用自建工程供水,只有在枯水期一、二個月使用國家投資的供水工程,這就造成了工程負債運行,無工程維護經費,造成供水工程效益難以發揮; 三是各級部門之間配合不夠。在工程運行管理期間,部分縣(市)電費標準和交稅標準沒有按照國家制定的相關的文件要求執行,加大農村供水工程運行負擔。
經以上分析,多數小型供水工程由管理人員經常變換或無人管理等情況,導致水費回收率低,供水設施缺乏維護,造成工程運行不正常或工程報廢,致使農村飲水安全出現反復。
2農村飲水安全的運行管理制度創新
為鞏固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成果,為黔南地區扶貧攻堅打下堅實基礎,加強農村供水工程管理,探索創新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運營管理辦法是非常必要的。根據上述運營管理現狀,結合黔南地區社會、經濟、文化的基礎上,對農村飲用水的使用和運營管理制度論述如下:
2.1創新農村供水工程的供給機制
根據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規模大小,可以分為不同的公共品,飲水的供給可以采取不同主體。如有的較大規模,涉及多個相互連接區域的供水工程,可看作是公共產品。反之,那些使用范圍限于某一村、組范圍的工程,由于其外部性較小,既有生產者個人受益,又有社會效益的特點,即屬于準公共品范疇。不同的供給主體可采用不同的供給體制。如政府在作為供給主體的同時可以采用多種方式,體現第三方的作用,充分借用市場之力。而對準公共品則可將農民組織起來,由整個社區來承擔此類公共品的供給責任。
2.2創新農村飲用水安全管理制度
2.2.1管護主體方面。針對占全州90%左右的小型供水工程管理較差,管護主體多數沒有發揮管護作用的情況下,建議成立縣級供水公司,縣級供水公司作為全縣供水工程的管護主體,統一管理全縣的供水工程。鼓勵民企、民資進入,以市場化模式建設,企業化模式管理。明晰公司的所有權,下放建設權,放活經營權,使得這種供水公司能夠自主經營。
2.2.2出臺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運營指導意見。指導意見規定縣級供水公司管理權限、職責和義務,規定水務局、財政局、發改局等部門的職責,對縣級供水公司進行監管,規定每戶必須按月交納水費,設置保底水費制度。
2.3建立農村供水工程運營補償機制
農村供水工程點多面廣,交通條件差,農戶用水量相對較少,管護、維修費用較高,多數供水工程將處于虧本運營,所以要對農村供水工程進行運營補償,確保工程長期良性運營。可以下面二個渠道籌集資金進行補償:一是建立縣級農村供水工程養護基金。由縣級財政出資建立。二是城市返脯農村。適當提高城鎮供水價格,從中提取部分資金作為農村供水工程養護、維修資金。
2.4多渠道籌集資金,加快城鄉一體化供水工程建設進度
城鄉一體化供水工程的建設,解決了水源保障率不足、水源污染防治問題,同時提高工程供水規模和效益。
參考文獻:
[1]王琳,郭云朋.我國農村飲水安全問題與制度創新[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6,6(7).
[2]劉青楊.淺談當前我國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及解決對策[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1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