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武
摘 要:受制于資源產業衰退和市場化改革滯后等因素,煤炭城市特別是資源枯竭型城市失業率與貧困率雙高并存的現象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本文在詳細分析了失業產生的主客觀因素的基礎上,提出了產業多元化、再就業培訓、勞動力區際轉移等解決方案,目的在于促進煤炭城市人員就業,提高居民生活水平,以確保發展的可持續性。
關鍵詞:煤炭資源城市;失業分析;再就業途徑
1 概述
在資源可開采量減少、國有企業經營出現體制性困境的雙重壓力下,煤炭城市的失業率急劇上升,同時由于城市社保體系不完善,城市貧困人口增加,居民生活條件惡化,對社會穩定與和諧造成嚴重威脅。為解決上述問題,主要途徑是通過國有企業改造、產業多元化轉型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通過社會保障、工資制度、職業教育機構的完善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促進勞動者再就業的順利實現。
2 資源衰退背景下煤炭城市失業狀況及發展趨勢
煤炭產業由于資源價格、產業結構、技術水平的限制,高失業現象突出。目前80%以上的煤炭企業處于虧損狀態,煤炭城市中煤炭企業平均上繳利稅占財政收入的1/3以上,在煤炭企業不景氣的前提下,政府財政更無法承擔相應下崗職工的失業保障問題,造成城市貧困人口增加,低收入家庭生活狀態急劇惡化。
3 煤炭城市高失業率產生的主客觀原因
3.1產業結構單一,資源衰退易引發失業風險
煤炭城市對煤炭開采業有高度依賴性,2011年煤炭開采業的從業比重平均超過25% ,煤炭開采業具有產業初級化、關聯弱的特點,煤炭采選技術存在較強的內部封閉性,很難在全行業通用,因此從業人員技能單一、知識結構不合理,一旦煤炭可開采量下滑,就會產生大量礦業工人下崗,短期內很難在城市內其它行業實現再就業。
3.2 國有企業體制問題造成隱性失業顯性化
隱性失業是指勞動力與生產資料配置失衡,是勞動力供給超過為達到某一經濟目標所必需的數量而造成閑置或浪費的現象。在資源開采進入衰退期,開采成本上升,經濟效益下滑的背景下,國有企業進行減員增效的股份制改革,大部分隱性失業顯性化,大量勞動技能單一的冗余人員被推向社會,短時期內再就業困難需要依靠城市社保維持生活,然而由于城市財政收入有限,沒有能力對失業保險和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進行足夠的投入。
3.3勞動力文化素質低,思想觀念落后轉產再就業困難
煤炭開采業對勞動者文化素質要求低,起初招募的礦業工人大多知識匱乏、技能單一,煤炭企業衰退后由于年齡和技能的原因這批職工大量下崗。2013年淮北市下崗職工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下崗職工總數的71%,分別高于安徽省的62.6%和全國的53.7%平均水平7.4個百分點和17.3個百分點。下崗后短時期內難以適應其他行業的復雜工作,同時由于就業援助經費投入不足,勞動力再就業培訓和區域間勞務輸出工作不到位等因素的存在,使這部分人員陷入反復失業的惡性循環。
3.4 結構性失業突出,勞動力短缺和過剩同時存在
煤炭城市呈現出明顯的勞動力短缺和過剩同時存在的結構性失業。一方面是文化、技術水平低的煤炭企業下崗職工找不到新工作,另一方面是技能要求高的加工制造業和新興產業招募不到符合條件的職工,勞動力技能結構的供需矛盾,使失業和高層次人才短缺并存。
3.5再就業培訓機構的缺失和社會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對降低失業率形成了不利影響
國外資源型城市再就業經驗證明,提高再就業的最有效途徑是對下崗人員進行職業培訓,我國煤炭城市財政力量有限,人均教育投資只占全國的 71%,缺乏政府組織成立公益性質的職業技能培訓機構,社會培訓機構多屬于盈利性質的不愿意承擔下崗職工再培訓的義務,由于財政困難、制度不完善,存在三項社保覆蓋面窄、最低生活保障金的發放困難的現象,不能有效緩解失業造成的沖擊。
4 降低煤炭城市失業率的途徑分析
第一要解決資源型城市產業更替的問題,實施產業多元化以增加就業崗位是最根本和直接的解決辦法。煤炭城市在選擇替代產業過程中要依托資源優勢延長產業鏈條,培育并增強與礦業相關的電力、冶金、化工等產業的實力,使勞動力更便利地實現技能結構、工作崗位的轉型與調換,降低再就業需要的技術轉換成本,避免因為崗位要求不同產生結構性失業。
第二是重點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加快企業體制改革進程,增強各類民營企業對勞動力的吸納度。對于眾多資源枯竭型城市來說,現代農業和基礎服務業是被實踐證明了的能夠有效吸納下崗職工的有效途徑。如河南焦作在煤炭資源枯竭后,通過開發當地旅游資源在增進居民就業的同時,改善并提高了城市環境質量和整體經濟效益。
第三是要建立再就業培訓機構,在政府對公益性再就業培訓加大力度的同時,鼓勵企業承擔一部分職業培訓的義務。增加對于再就業的財政支持,可參照發達國家的做法對于吸納再就業者得企業按照人數予以一定的補償。
第四是加強城市勞動中介結構建設,構建勞動力供求信息平臺,通過定期信息發布制度連接供求雙方,降低職工職業轉換成本。
第五是將煤炭城市剩余勞動力進行區域之間轉移是解決失業問題的有效途徑。管理部門要做好中介工作收集相關工作需求信息,組織勞動力有序批次轉移。對于地域偏遠、生存條件惡劣的資源枯竭型城市,還可以參照北美和澳大利亞資源城市的做法,整體移植開采業,將固定資產、職工、流動資金和技術轉移向其他新開發的礦區。
參考文獻:
[1] 國培斌,張復明.通過產業轉型實現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以太原市為例[J].科學管理研究, 2004(2): 34-41.
[2] 張以誠.礦業城市概論[J].中國礦業,2005,14(7): 23-30.
[3] 李雨潼,王海紅.我國資源型城市勞動力就業問題探析[J].人口學刊,2008(4):62-69.
[4] 劉云剛.中國資源型城市的發展機制及其調控對策研究[D]. 東北師范大學學位論文.
[5] 郭志儀,李志賢.油氣資源型城市(鎮)人口問題與對策[J].西北人口,2010.(07) : 25-3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