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昌邑市奎聚街道辦事處 261300)
通俗地說,基層文化站就是我們所理解的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是能夠為基層公共文化提供服務的重要組織。作為連接政府與民眾的重要紐帶,該文化站同樣也是開展基層文化活動的核心陣地,是傳達國家層面黨政方針、傳播和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媒介。鑒于如今基層文化活動普遍存在著活動少、內容單薄、執行落地能力較差等問題,創新執行方式和管理模式,推進基層文化活動走向“新生”,其重要性已經不言而喻。
之所以新時期基層文化站工作方式需要創新,是因為其傳統的工作方式暴露出以下問題和缺陷:
首先,基層民眾很大程度上不了解文化站的工作內容和主要形式,甚至于部分群眾根本不知道文化站的存在。這充分說明文化站關于自身的功能定位宣傳不到位,或者說以傳統方式展開的宣傳效果不佳,措施有待創新。
其次,管理隊伍缺乏新鮮血液,管理方式陳舊老化,這促使文化站未能很好地履行其本應具備的職能與責任。
再次,經費管理和使用方式不當,導致部分文化站出現兩極分化的態勢,要么斥資更新的“文化裝備”過多,難以真正意義上發揮作用;要么僅依靠公費所能實現的“設備更新”有限,導致文化站難以真正意義上發揮作用。
最后,在基層文化站的服務細節來看,其內容、供需情況及形式都存在著與新時代脫節的問題。這意味著文化站所能提供的服務很大程度上已經無法滿足基層人民的文化需求,尤其是伴隨信息科技的快速發展,群眾的興趣更為多元化,滯留原地的服務自然是處于落后的、亟待更新的狀態。
基層文化站不僅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當中的關鍵一環,同時也是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的前沿,在新時期如何更好地發揮自身的媒介、傳承、交流和對話作用,從固有的管理思維和方法中實現創新,需要從以下幾個角度著手:
網格化管理是基層文化工作站創新工作方法的首個突破方向,也就是將文化站轄區劃分為若干個模塊,每個模塊設定為一個服務網絡,并指派一名專職的文化管理人員,按照1:1000左右的比例,讓網格管理服務實現高頻率的覆蓋,讓對過往公共文化服務沒有概念,不知曉基層文化站職能的民眾得以了解其工作范疇,從而借助網絡享受到平等、普惠和便捷的公共文化服務。
而且采用網格化管理還有一個優勢,即能夠解決傳統基層組織優秀管理人員缺失的問題,因為網格化管理可以借助網絡實現資源的共享和人員的重復利用,甚至可以遠程借調優秀的管理人才,讓文化站服務職能得以更好實現。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普通民眾參與社會公共文化服務的幾率日漸增多,而民間資本在推動我國公共文化服務方面所產生的作用越來越大。因此作為基層文化站的工作人員,其可以廣泛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其中,助力實現基層活動轉型。具體包括這樣三種形式:
首先,鼓勵民間資本捐贈公共圖書館、文化展覽和美術館等活動或設施,引導他們能夠通過這樣一種方式關注公共文化服務。當然所謂的捐贈過程一定要注重捐贈者的意見,要以維護其合法權益為前提,同時給予其必要的優惠政策。
其次,針對民間資本引入方面,在項目補貼、政府采購、定向資助等方面予以稅收等形式的優惠,推動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轉型。全力支持民間資本籌備或籌辦諸如書畫社、鄉村俱樂部、大舞臺、民間劇院、社區文藝團等形式的文化組織,助力基層文化站直接面向社會大眾,展開更加多元、更具公益性和廣泛性的文化活動。
最后,逐步建立公共文化服務的政府采購制度,鼓勵民間資本通過招投標的形式參與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的建設,在文化惠民工程、公益性文化產品生產和供給等方面發揮作用。
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發布的第42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6月30日,中國網民數量已經達到8.02億,其中手機網絡用戶已經達到了7.88億——這充分說明網絡在人們生活當中已經越來越普及,越來越為人們所依賴,而圍繞網絡所衍生出的各種新技術,正在慢慢影響和改變人們的傳統生活。
對于基層文化站而言,其可以使用鄉鎮(或街道)專屬APP,實現特定區域內的文化資源整合,比如設置街道美術館、街道掌中圖書館等,為群眾得享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提供便利條件。同時作為對“互聯網+”政策的響應,基層文化站可以以站內為基點,開啟“公共文化進萬家”活動,通過手機、網絡等載體,以網絡和新科技為媒介,將公共文化服務傳遞給千家萬戶,減少產地等成本的投入,同時降低管理負擔,提升到達率和管理效率,讓群眾更加滿意。
總而言之,作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的重要陣地,文化站在整個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當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位置。其不僅是承接上級文化館和下級不同民族文化生活之間的重要樞紐,更是傳承和保護地方文化特色的關鍵性存在,并在縮小城鄉、區域差距方面扮演著不容忽視的角色。長遠來看,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新時期的到來,伴隨大眾文化需求日漸多元和廣泛的發展趨勢,基層文化站的管理和工作方式將在不斷探索、實踐和檢驗的過程中實現自我更新、自我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