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林業大學 210000)
南京火車西站于1908年建成通車,是南京歷史上的第一座火車站,直至2012年南京火車西站正式停止運營。其作為滬寧鐵路的終點站同時又是寧銅鐵路的起點站,在當時的中國和南京承載著巨大的作用。在整個運營期間,其經歷了多次翻新重建,同時也接待了許多重要政治人物,無論從歷史的角度而言還是從人文內涵而言,都具有重大的意義。因此針對這樣的歷史遺留,如何將它改造使其煥然一新,滿足當代人的使用功能需求又能夠滿足當代景觀的生態趨勢是我們本篇文章需要討論的。
中國鐵路的發展歷經了一百多年,留下的鐵路遺產卻很有限,由于保護觀念的淡漠、政企管理不協調、文教資金的匱乏,導致了眾多城市中歷史性火車站只是掛上了國家省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的牌子,僅對其就地保留,而在火車站周邊開始大興土木,更有甚者為了追逐高額的地產經濟利潤,擅自將一些還未被認定為文物的歷史性火車站拆除,使其迅速消失于城市中。
鐵路系統的運行是我國城市發展中不可磨滅的歷史軌跡,而我國歷史性火車站及其鐵路線遺產保護更新的現狀令人堪憂,如今需要妥善處理為數不多的歷史性火車站及重要的鐵路段,通過各方面的引導,提高政府相關部門和公眾對火車站遺產價值的認知和保護意識,并對歷史性火車站的價值認定和發展方向進行有步驟、有標準地梳理和更新,積極將失去原有職能的老火車站及相關設施的歷史、文化、社會與藝術等方面的價值流傳下去,并使其與現代化城市生活空間相結合,促進本體保護與社會發展的共贏。
南京火車西站是一個位于濱江景觀帶的公共空間,其周邊的景觀空間包含了古城墻、繡球公園以及獅子山這類優秀的歷史文化景點。此外獅子山作為其周邊的視覺最高點,可以在獅子山的頂部一覽整個火車西站的布局,不僅如此,周邊的歷史建筑多南京火車西站增添了不少歷史韻味,譬如閱江樓、天妃宮以及前中國銀行等等,其次在周邊的商業空間和居住空間中,存在著大量伴隨老火車西站一起遺留下來的古建筑,以及生活多年的本地居民,這都是當地場所里面寶貴的文化資源,對此我們的設計需要積極考慮到這類因素的關系,為來火車西站的景觀設計找到駐足點和方向。
因此在南京火車西站的景觀建設和改造過程中應該對周邊歷史景觀有效的加以利用,實現設計與周邊自然景觀的有機結合、實現設計與周邊歷史文化的有效融合。
南京西火車站又名下關火車站,其坐落于南京市鼓樓區,1905年建成投入使用。下關區位于南京城市的西北方位,東方與棲霞區相鄰并且以窯上村的十字街作為邊界劃分,南邊與鼓樓區相連接以鹽倉橋和定淮門大街作為邊界劃分,西北方向與浦口區隔江相望。早期的下關區地理優勢決定了其交通運輸行業的發達特點,集中了南京早期大量的運輸和工商業。
針對南京火車西站周邊的環境分析,我們從鐵路的的路線、周邊商業空間以及居住空間作為主要的分析研究對象。南京火車西站周邊的鐵路線較為發達,無論是其原有的鐵軌路網還是周邊市區內的鐵軌路線都是對南京火車西站的周邊環境產生了重大的影響,
以下關火車站遺址為中心,對其周邊城市景觀進行調研分析,從自然景觀環境、城市歷史遺跡、鐵路線狀況及交通環境、新舊商業空間、居住空間等五個方面展開調查周邊的商業空間環境較為混亂陳舊,除熱河路的大觀是新商業空間,在下關火車站與大觀之間有視線滲透,其他惠民橋水產市場、糧食倉庫、糧油市場等老市場環境較臟;大馬路、商埠街、熱河路上的店鋪混雜、立面造型參差不齊。周邊有大量的居住用地,但居住設施條件差。在濱江老城改造的推動下,這些居民區面臨拆遷,呈現出一片破舊荒涼的景觀。伴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推進,工業區、老城區成為了城市建設中的灰色地帶,大量的老建筑得不到按時的維護和保養,社區的整體環境也較為復雜和混亂,功能空間的閑置和浪費是目前來看是南京火車西站最為需要解決的問題。
伴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推進,工業區、老城區成為了城市建設中的灰色地帶,大量的老建筑得不到按時的維護和保養,社區的整體環境也較為復雜和混亂,功能空間的閑置和浪費是目前來看是南京火車西站最為需要解決的問題。因此在南京火車西站的景觀設計中如何處理好閑置和破敗的老建筑發揮其最大的歷史文化價值;如何整治周邊的社區環境去滿足周邊居民的日常需要,保證基本的公共場所的使用以及和周邊居民產生良好的互動;如何依靠現有的有限空間去創造出具有現代功能意義的空間去吸引更多的人流恢復原有的生機等等成為了我們需要探索的主要問題,也是我們需要思考相應方法去解決的問題。
本次方案設計的主要規劃區域為原南京火車西站的鐵軌部分,針對其火車站售票大廳的建筑以及建筑前的廣場做出了保護性的設計,在保留基本原貌的基礎上進行結構和表面的維護,而針對其鐵軌的區域空間重新整治了入口和路網的關系。
在路網的規劃布局上,依據原有的鐵軌路線,重新規劃了主次道路的劃分,同時穿插了木棧道和木平臺,能夠為游人提供一個有利的觀景點和駐留點。原有的火車過道加以利用,形成獨特的鐵道景觀。在整個場地設計中的制高點為重新設計的天橋,通過這樣的豎向設計能夠對視覺空間產生不一樣的效果,同時也能夠有效地豐富空間的結構層次,增添場所的趣味性。
與此同時,不同等級的路網穿插能夠重新組織交通流線,布局新的功能空間。在其原有的建筑廣場上,本次方案重新規劃了停車場滿足最基本的人流需要。在原有的火車站建筑空間內部重新賦予新的展覽功能,以此來重新吸引資源,增添場地的人文性氛圍。在其他輔助建筑的內部,重新設置了創意商業的功能空間,在滿足保證該場所歷史人文資源有效利用的前提下,通過經濟方式將歷史文化和經濟有效地結合利用,以此帶動場地和場地周邊的經濟效應,為老火車站的改造和蛻變帶來新的生機。
此外,在戶外空間設置的互動娛樂區能夠保證充足的人流量進入此場所,例如在此功能區設置攝影區是一個互動性較為高的方式,在滿足游客需求的同時也能將火車站的人文和歷史景觀傳達出去,類似這樣的設計還有上海老火車站和北京老火車站,其在保證原有的歷史特征基礎上通過運用博物館的功能吸引更多的人群。
有機生態設計既可以讓設計生態環保,同時為人類提供健康生活方式,促進可持續發展,因此生態設計的具體改造環節就需要我們自己主觀去思考。整個關系中可以分為兩個部分,首先,對整個散亂空間的重組,其次,是對環境物質基礎的合理的、創新的以及可持續的使用。從這兩方面入手來提高人們生活質量。但是,該方法屬于理論層面,還需在各地進行實驗及研究結果的準確性5。
針對原有的設計場地的混亂空間通過對路網的改造和規劃已經做出了相應的調整,因此如何去對環境物質基礎進行有機設計是需要更加注意的問題。
設計要與時俱進,就必須要緊密結合創新性地可持續發展主題,才能實現它的藝術和社會價值,才能展現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乃至于整個社會人的審美心理,滿足人們的物質、精神文明需求。因此在針對原場地的景觀設計中,方案中的綠化區域均為生態綠地。在原有的綠地基礎上進行改造,加入了雨水的過濾層,雨水在經過植被、砂石和雨水過濾膜的深度過濾后滲入地下水,以此來豐富地下水資源的存儲,方便后期的綠化灌溉和周邊居住區的用水使用。與此同時,在高架橋的布置上也結合了綠植的設計,形成獨特的生態廊道,保證生態的連貫性和穩定性,同時也能夠讓行走在高架橋的游人有景可觀。
景觀符號的選擇運用:符號系統是最為直接激發人類感知系統的工具,有效的使用符號系統是最能讓人產生共鳴的方式。那么在景觀設計中,我們需要有效地提取當地的文化符號和圖案符號進行結構重組運用到設計中去。用這獨特的符號語言去進行信息傳遞、文化傳輸。在選取符號的時候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形而上的階段去迎合大眾,我們需要領會其本源意義,知其所指進而才能與其他文化或者當代文化融會貫通。景觀設計中在造園手法、景觀小品、軟質硬質的部分我們均需要用景觀符號去體現我們所想表達的特色。
因此,為了能夠使南京火車西站產生良好的符號特征、具備明確的地域性和場所性,景觀符號的選取是必不可少的。
在整個方案的平面設計中,路網的布置造型便是為了迎合火車輪轂的曲線造型而設計的,體現出靈動飄逸的效果。而體塊狀的區域劃分正是按照鐵軌的造型去設計和完善。與此同時,本次方案設計中也包括了場所的標識系統地設計,希望在整個場所空間中能夠通過標識系統地符號向游人傳遞出最為直接的場所符號。
傳統的歷史性建筑是我們城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如何去思考和改造吸引游客重現它的價值是我們整個社會需要關注的內容。尤其是將古與今、更豐富的信息與復雜的空間相結合,還是與人群結合,我們需要在這之間抓好一個平衡點,并且要以可持續的眼光去審視,達到一個吸引群眾、留住群眾的效果,不僅將場所的人文傳遞出去,同時也將場所的形象特征展示出來,這是對傳統的歷史遺留建筑最好的保護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