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理工大學17級研設計學 150000)
“移情說”盛行于十九世紀的西方國家,將浪漫主義的想象和情感放在首位進行自我解放和伸張,把焦點聚集到了對客觀事物的描繪上。藝術家在對客觀事物進行觀察時,產生的美感錯覺歸結于"移情"現象。"移情",顧名思義就是將我們的情感體驗和心理活動轉移到沒有情感的客觀事物當中去,把原來沒有生命情感的事物看作是有生命情感的事物,仿佛它也有了情感、思想、意志和感覺。“移情”的審美心理活動就是將自身心理的內部活動轉移到對象中去,對其進行人格化的處理,處理完成的對象就是創作者的意境表現,進而達到了一種物我交融、物我同一的境界。
雕塑是立體的造型藝術。雕塑的造型形式有區別于平面展示的繪畫藝術,它以實際占有空間的形體為主要表現形式,代表了立體三維的帶有體積感的造型語言。雕塑的形體有縱深的厚度感,通過對點、線、面的排列與布局將雕塑進行虛實關系的處理,來體現形體的剛與柔,這里的剛與柔帶有雕塑家主觀的感情色彩。雕塑家在表現動靜虛實的形體關系時,會根據自身的喜好來對作品的節奏與平衡進行把握和調整,就像在講述一個感人的故事。通過雕塑家的情感表達,雕塑的形象進行了夸張與變形、具象與抽象的造型變化。突出主體形象的特征時,曲線往往會給人一種柔美的感覺,直線則代表剛勁的力量感。
亨利?摩爾的雕塑作品在對生命意蘊進行解釋中融入了自身的審美情感。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他開始關注大自然的每一個生命,將自己獨特的情感和真實的生活體會移情在自己的作品當中,把主觀情感與客觀事物相融合,通過對自己內心情感的真實表達和對大自然及人體的生命熱愛,表現出十分熱衷于生命的歌頌。他認為大自然以及人體都是天地萬物生命的一部分。例如他在1927年完成的直到后來藝術生涯中還在延續著的《斜倚的人體》主題,表現出了純粹的生命力。它不是簡單的將運動的形態進行刻畫,而是將自己對于生命的感觸融入到大自然中,運用隱喻的自然題材,將像樹根形狀的抽象造型描繪出靜態的生命力,這就是藝術家的智慧體現。他把自己對大自然和生命的熱愛之情集中體現在雕塑作品中,經過雕塑藝術的再創造讓雕塑作品更加具有動人的感染力。這就是運用移情方法的典型例證。
布魯諾?艾迪里亞尼曾提出:“雕塑強化了感覺空間里的生命力,使我們感覺并意識到了它的存在”。不管是表現長寬高比例的實體空間還是影響塑造方式和視覺感受的環境空間,任何一件雕塑作品都會受到空間的影響與制約。
賈科梅蒂就是典型的經常運用移情方法的雕塑家,在他的身上可以看出理性服務于細膩敏感的的感性,正是基于他豐富的生活經歷與情感變化,才創造了一件件情感與理性,存在與虛無,智慧與敏感共存的、能綜合地體現他作品與生命的雕塑形象。賈科梅蒂對塞尚和畢加索進行過深入的研究,得出塞尚使用壓縮的廂形空間方式在有限的視域范圍內對顏色進行分解提煉,最后放置在畫面空間中。賈科梅蒂也同樣使用了由外向內壓縮與凝聚空間的方式,將自己的主觀情感與客觀對象相融合,并對描繪對象進行物理屬性的抽離,讓原本沒有情感的客觀對象,成為一個全新的體現精神和情感的象征。他讓雕塑作品與欣賞者保持著特定的距離,讓這種距離空間感來分離人與人的相互關系。賈科梅蒂的雕塑作品有兩種截然不同的尺寸,使用很大或很小的比例創作給人一種表達孤獨與來自巨大空間所造成的恐慌感。小尺寸作品給人一種作品退后的效果,大尺寸作品給人一種相反的把人往遠處推的感覺。同樣使欣賞者與作品之間造成一定的空間距離,欣賞者也同時感受到了賈科梅蒂移情在作品中的恐慌與不安。這源自于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給人們心理造成的無法磨滅的恐懼和孤獨感,雕塑作品多數采用堅挺直立的形式,使其從遠處看就像“十字架”屹立不倒。存在主義大師賈科梅蒂運用近大遠小的透視原理將人物進行拉長處理,讓欣賞者心理感覺到一個個營養不良、瘦弱、可憐、凄涼、恐懼的人物形象,反映出在那個時期的人們雖然身體單薄遭到了摧殘,但熱愛和平的精神意志很強大。大師作品的成功之處就在于他從自身所要表達的情感出發,在不斷探索雕塑與空間關系的過程中,找到了符合表達這種恐懼和孤獨情感的表達形式,這是難能可貴的。
用來制作雕塑的材料種類有很多,比如大理石、水泥、銅、鐵、木頭、玻璃、紙板和皮革等。使用不同的材質就會制作出不同的肌理效果。由于雕塑肌理給人帶來視覺和觸覺的感受不同,所以對人的情感作用也是不相同的。就好比木材的使用讓人感覺溫暖質樸同時帶給人親切感;金屬類材料的使用讓人感覺冷漠和堅硬,表現出極強的現代感;玻璃的晶瑩剔透給人一種清透的感覺;帶有歷史感和自然美感的石材也是很好的雕塑材料。雕塑家將自己對客觀事物產生的獨特情感,通過合理的使用特定質地和肌理的材料移情到雕塑作品中,材料表現出的美感可以大大增強作品的視覺效果。由此可見,材料對雕塑家情感的表達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中國漢代霍去病墓前的動物石雕如《臥?!?,就是在原有石材的基礎形態上進行雕琢,創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動物牛形象。創作者通過自己對牛形象的感性化處理,突出表現牛的憨厚和眼神,將自己對牛的喜愛之情通過石材的渾厚體現出來。石材的選擇有助于創作者對動物牛特征的體現和情感的表達,最后創作者把欣賞者帶入到一種充滿濃厚草原氣息的情景當中,經過時間的洗禮,風化了的石頭便會帶有歷史的滄桑感。這就是材料帶給雕塑家的情感體驗。
雕塑家和欣賞者的溝通主要是通過雕塑作品的展示來傳達的。欣賞者觀看雕塑作品時,會對作品的造型、材質、肌理、語言和元素進行分析,進而理解雕塑家通過這些外在形式美感的展現所表達的內在含義和情感。雕塑家運用移情的方法將自己的情感體驗轉移到作品中去,這時沒有生命的作品就被賦予了新的含義,作為一種帶有情感象征性的雕塑作品在被欣賞者進行觀看時也會不自覺的深入到欣賞者的情感體驗中。情感不僅作為雕塑家的靈魂體現,還是展現雕塑作品內在含義和感動欣賞者的重要因素。于是雕塑家在運用情感體驗來渲染作品感染力的時候一定要把個人抽象的情感概念轉換成能引起大眾情感共鳴的普遍形式。情感與雕塑作品之間是內容和形式的關系,兩者互為表里相輔相成,欣賞者會通過作品傳達出的普遍情感去理解雕塑家創作時的情感體會,從而對雕塑作品進行深入的理解,讓雕塑家與欣賞者產生情感的共鳴??偠灾楦惺堑袼芗遗c欣賞者之間溝通的橋梁。
雕塑是情感的物化,情感是雕塑的生命。同時情感還是雕塑家與欣賞者之間溝通的橋梁。在藝術創作美學中解釋到“情感共鳴”一詞時,作者與觀眾之間達到的情感類似稱為情感共鳴。要學會運用情感共鳴的特性去創造能感動欣賞者和大眾的雕塑作品,有情感的雕塑作品才是有思想靈魂的好作品。在不同國家、地區和民族都擁有他們獨特的情感體會,運用移情方法將自己獨特的情感注入在雕塑作品中,創造出的作品才會帶有自身獨特的情感和表現。移情的結果就是讓沒有生命感受的客觀對象擁有同雕塑家和欣賞者一樣的感性情感和人文語言。最后通過對雕塑作品的展示來傳達對當今社會及人類未來發展的態度與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