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學數碼藝術學院 200000)
2012年卡塞爾文獻展首次提出“用理性創新是藝術對藝術家的要求”,在這個以歐洲為中心的藝術展將重點聚焦于一種媒介——科技與藝術的結合。早在19世紀法國著名作家居斯塔夫?福樓拜就曾經談過科學與藝術的分離與相遇的問題,歷史的進程至現在,科學與藝術正處于相遇階段,而正是由于科學與藝術的交叉融合,產生了一個新的名詞——設計。
現代藝術活動中,有目的性創造的勞動分工產生了設計師,并要求設計與商業相聯系。艾未未的作品《一億顆瓜子》就不單單為純藝術之說,而是轉變為了設計。這一億顆陶瓷瓜子都是由景德鎮陶瓷工人大批量生產的,艾未未在其中的作用為指導性。作品從構思到布局,包括其中的制作,是存在多人關系并且有分工的進行的,這就使得藝術家成為了設計師。設計是存在目的的,以2016年上海雙年展展示的作品為例,作品新奇現代科技感十足,超出了對于藝術傳統的理解,通過設計師獨有的手段向觀展者傳達思想,流露感情。而設計在時代的發展下也成為了獨立的學科。現代設計師的門類廣泛,包括平面、家裝、產品等等,而這都是與商業活動有所關聯,是為他人、存在要求的設計。
設計是一個發現并解決問題的過程,設計思維就是促成設計師在如何進行更好的設計的最重要前提條件。設計思維是設計師都應具備的思維能力,約翰?杜威提出的“思維五步”也是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需要借鑒的方式。了解到問題所在之后致力于解決問題,才能使設計存在價值與意義。
藝術設計是多學科交叉的綜合體,這種跨學科的重構不等同于傳統專業相加,其造成的影響遠遠大于專業的簡單相加。而社會的消費性與傳統產業的生產性不再,在產品設計維度上要達到更適應社會生產力與發展的需求,也要考慮多學科與經濟的聯合作用。
面向現實和未來的項目必定是跨學科的,單一的知識已經不能解決當下所面臨的新的挑戰與問題。設計的最基本跨度為藝術與科學的交叉,在18世紀認識論興起,科學與藝術是處于分離狀態,而社會化進程中,又發現理性與感性是要在交織與互補中齊頭并進的。人的認知是感性與理性的結合,在想象創造與基本能力知識之間權衡與調解。無論是科學、心理學還是指向最高的哲學,與藝術的有機結合就是設計的最好前進方向,與時代發展相結合,與數字大數據時代相適應。
時代的發展使生產型社會變為消費型社會,藝術家向設計師的轉型也是為了如何更好地適應這個社會。1878年達蓋爾照相技術的發現到電影的大敘述時代,科技技術為藝術的表現提供了更好的手段。目前,商業電影將藝術與技術相結合以適應經濟發展和時代要求,生活中的美學化逐漸的被商品化。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致力于與藝術的結合發展更好的設計。MIT Media lab所研究的高科技產品體現了科技與藝術的良好結合。多種學科的混合中,研究新媒體藝術的智能化,其目的不僅設計了物品,還是一種對于生活的設計。AI人工智能引領的時代潮流使設計成為以科技為主導的模式,以類似于數字的排列組合方式進行科技與藝術的多方向融合。這種交叉產生多層次多方面的設計結果。科技與經濟不僅是融合設計的武器,還是推動設計的手段。
大數據時代下科技與藝術之間的交叉融合,使設計的層次升高,但由于大數據數字智能的廣泛,使智能簡化了認知,人腦所具備的知識“短路”。數據解釋的知識使主體人對于藝術層面意識形態的控制由創作性轉變為再現性,經驗以及想象力由于科技的迅速發展變得頻繁且單一化。
科技會造成人的認知短路,設計踟躕的原因之一為經驗匱乏。例如目前地圖為人們路線需求劃分出最簡單的道路路線,人的認知僅關注點與點之間的距離,而對于現實中這兩點之間的其他事物都會選擇性過濾。與目前科技狀態相同,在如此發達的時代面前,人的頭腦認知變得簡單化,對于被科技覆蓋的方面是經驗匱乏的,這就導致人們會依賴科技卻無法利用科技。
在現代科技發展下的知識短路并不是一項弊端,而是促進設計的良好優勢。將人們忽略的知識進行重構與組建,了解人性需求,理性看待問題,利用科技與藝術的有效結合,會使設計更具時代性。進行“創造性破壞”,打破常規認知與常規思維,“打開”和“重建”會顯示無限的前景。
現代設計師的任務由藝術優先轉變為以人為本的功能優先,沿科技發展的設計需具有包含性,與多學科相結合,且適應當下的商業經濟,帶動創意經濟的發展。而發展趨勢愈快,造成設計知識、創意、想法的短路可能性就愈大,對于設計的要求也就越高,設計不再是簡單對于美的物品的展現,更多的是對于功能、創意的體現與原有物體的改良與再設計,這就要求設計師要在這種挑戰中具備良好的設計思維,善于發現問題并對問題尋求良好的解決方法,利用大數據時代帶來的優勢和弊端進行思考、調動設計思維,正確認識當今時代下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