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大學藝術學院 110004)
《故宮三舍》通過制作3d模型和動畫漫游來展現北京故宮——太和殿,暢音閣,角樓,再現明清時期皇家宮殿的建筑特色,宣揚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作品為8分6秒的視頻動畫,內容豐富,畫面優美,色彩鮮艷明快,工作量巨大。制作了100余故宮建筑模型,其中更加精細制作了太和殿,暢音閣,角樓的建筑模型并配以與之意境相符的建筑背景。為了更好的展現建筑的模樣,首先通過實地考場和網絡搜集,確立建筑的平面圖,然后使用電腦制作模型,從建筑樣式到貼圖細部都做了最好的展現。為了能夠更好的體現傳統與創新相結合的精神,制作了建筑的生成動畫,優美配樂,準確的字幕和配音以及在鏡頭上進行了仔細設計和創新,來展現故宮三舍不一樣的美。通過現代技術的動畫制作,設計語言的二次加工,更好的宣揚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和精神。
《瓊樓玉館故宮三舍》主要展現太和殿,暢音閣,角樓三座建筑的外觀和結構,其中拿出最具故宮建筑特點的太和殿,剖析建筑的結構。利用現代電腦的技術制作,畫面和諧,鏡頭切換自然,畫面顏色明快鮮艷不失協調,加之優美的配樂使整個視頻更加具有故事性和帶入性。
除了制作故宮內的百余個建筑模型,從建筑功能上和建筑結構特點上挑出了三個代表性的建筑來制作更為精細的模型。太和殿是故宮體量最大同時也是最具代表性的木結構建筑,它是皇帝舉辦典禮和上朝的場所,集聚莊嚴性,所以對于太和殿建筑背景的模型制作較為嚴肅和中規中矩,來襯托莊嚴肅穆的氣氛。暢音閣是清宮內廷的演戲樓,結構上較靈活輕松,在建筑的布景上加入了一些植物和花草營造輕松歡快的氣氛。角樓是城墻防御的重要設施,造型獨特,玲瓏絢麗。在模型的制作上盡最大程度上做到和實物的一比一的還原,同時氣氛和背景的渲染方面,在原有建筑所在的環境,進行符合建筑特點和氛圍的二次設計,作品不僅僅是照例的還原,而是自主的創作,使整個作品更加完整。
通過對現場和網絡的考察,貼圖的圖案盡最大程度的做到一模一樣,同時配合視頻的整體畫面風格。專注于裝飾性和傳統性,顏色純度高,明度搭配合理。借助網絡和照片的同時,有些貼圖也進行了自主的繪制,研究和璽彩畫的構圖,顏色和細部。不僅僅在和璽彩畫上,在建筑的磚瓦,紅墻,窗格的顏色,也做到了色彩上的明快與和諧。
《故宮三舍》中有各種各樣的場景,大場景,小場景以及局部特寫。作品在對于畫面的構圖上做了適當的取舍,也進行了不少的學習和借鑒。采用縱深構圖、縱深對稱構圖、三分法構圖、居中構圖、二分法構圖等方法,使畫面構圖更加富有美感。單單制作出精致的模型是不夠的,畫面的構圖能夠將模型的美發揮到極致。比如,作品中表現建筑屋檐下的細部,就把屋檐下的細部放做畫面的中心。故宮三舍中構圖嚴謹、和諧,為之后的視頻制作奠定基礎。
《故宮三舍》的中英雙語字幕搭配畫面,能觀看者更清楚地了解視頻的主要內容,方便觀看者的理解。另外,雙語的字幕可以使外國人也簡單的明白作品的內容,更好的宣揚中國傳統文化。字幕、配音、畫面一一相對。在配樂的選擇上,選擇了適合故宮意境也符合三舍各意境的配樂,既有莊重嚴肅的,也有歡快輕松的,配合畫面對配樂進行修改,作品更具故事性和代入感。使《故宮三舍》內容更加完整,主題更加突出。
(1)建筑細節及其意義
《故宮三舍》盡最大可能的還原故宮及三舍的建筑結構和細部。在建筑上使用強烈的色彩達到完美的藝術效果。制作時十分注意屋頂的精雕細刻,飾以各種精美絕倫的彩繪,還常常在屋脊上增加華麗的走獸裝飾。除了屋頂的裝飾,連欄桿上的抱柱的雕刻也做到細致至微。殿宇樓臺,高低錯落,壯觀雄偉。使《故宮三舍》在視覺上更加有震撼力和說服力,同時集中體現了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優秀傳統和獨特風格。
(2)建筑生成的具體內容及意義
建筑的結構對于大家了解建筑的本身具有很重要的意義,故宮的木結構建筑恰恰體現了中國古代木結構建筑的精巧絕倫。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是古老的傳統手工技藝。其共同特點是以木材為主要建筑材料、以榫卯為木構件的主要結合方法、以模數制為尺度設計和加工生產手段的建筑營造技術體系。
《故宮三舍》中選取了最具故宮建筑特點的太和殿,仔細剖析了太和殿的建筑結構。從建筑的基本搭建順序入手,從垂直木柱的搭建到一直到最后一步,調理清楚,動畫簡單易懂,作品主題鮮明,更好的宣揚了中國傳統文化。
《故宮三舍》并非單純是對北京故宮建筑的照抄照畫,而是通過創新思想的再設計,加入了新時代的元素和表現手法;后人對故宮的理解——建筑背景上的設計,畫面色彩風格的把控,鏡頭語言的運用以及對畫面光影的把握等。以北京故宮實景為基礎,通過電腦的模型和貼圖制作,光影的渲染,視頻的剪輯,把傳統的優秀文化用全新的視角加以體現、傳播、繼承和發展。
在一個視頻中,畫面的構圖和鏡頭的切換都是十分重要的。在畫面以及鏡頭的選擇上,我們事先觀看了很多有關的紀錄片,學習在畫面構圖,鏡頭切換以及光影的運用。作品中包含極遠景,遠景、大全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寫等鏡頭語言,是畫面變化上充實飽滿;使用推、拉、搖、移、跟、升、降、俯、仰、懸、切和變焦拍攝等拍攝技巧,將一幀幀畫面完美的連接起來,使觀看時有身臨其境之感。畫面處理技巧上,運用淡入、淡出、定格、剪輯等。作品由大量多樣化的鏡頭組接起來,呈現了一個豐富多彩的故事。
光靠模型本身的顏色是無法使畫面優美的,利用光影在畫面上達到了極好的效果,不僅畫面顏色更加高級,構圖也更加飽滿。同時通過改變光影,天氣以及季節,更加體現出故宮的歷史感和莊嚴感,使作品更添傳統的韻味。不同的場景運用不同的光影,在太和殿上除了運用平光外,還加入了些許清晨的光影,表明太和殿既是作品的開端,也是故宮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之一,突出建筑的莊重之感。暢音閣則是營造出溫暖柔和的春光,營造出輕松愉悅的氛圍。角樓則使用了很多傍晚的光影,一方面表示作品的結束,也加深了整個作品的歷史性,使作品回味無窮。
小組成員先是去北京故宮進行了實地考察,初步了解故宮建筑的歷史、功能、結構、裝飾……感嘆古代先民的智慧。為了進一步了解建筑的結構和數據,成員們在網絡上查找具體的數據和資料,繪制了三舍的平面圖,并決定制作太和殿的建筑生成視頻。之后對視頻的脈絡進行了梳理和初步的設想,最終確立了以太和殿及其建筑結構,暢音閣,角樓為主要內容的視頻動畫。
《故宮三舍》是由環境設計的三位成員完成制作,小組成員各有所長,分工明確,效率極高。制作前期的主題確立和數據整理十分重要,由全員共同完成。故宮三舍的模型制作工作量巨大,一人負責一座建筑及周邊建筑的制作,后期再由一人進行總體模型的制作和總和,最后再由一人進行視頻的制作和合成,期間同時制作,節省時間,也體現了團結協作的重要性。從調研,著手設計再到完成作品,歷時近半年。建筑數量上百,精細制作4組建筑,工作量飽滿。
綜上所述,《故宮三舍》通過制作3d模型和動畫漫游來展現北京故宮——太和殿,暢音閣,角樓,再現明清時期皇家宮殿的建筑特色,宣揚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小組成員在制作前去北京故宮進行了實地的考察,發現大家去觀賞只是留于建筑表面的精美,而忽略了建筑深層的含義,甚至連建筑的表面裝飾都無從理解。成員通過現代化的語言和創新性的表現手法,與中國古代傳統文化——木結構營造技藝融為一體,來展現故宮三舍不一樣的美,更好的宣揚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和精神,有極強的社會推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