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江市錫劇團 214500)
我國的古典戲劇藝術之中錫劇可謂是重要的文化藝術符號,錫劇這藝術形式的演變過程經歷了上百年的時間,在對文化進行傳承的過程中,其藝術內涵更加豐富,同時人物類型以及表現形式也更加穩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當前的藝術文化發展環節,若想有效傳承錫劇的藝術特色,就應當根據現階段我國文化藝術的發展情況,結合錫劇的角色行當以及藝術特點,逐步探索創新式的發展道路,為戲劇的長遠化發展奠定基礎,同時也可豐富我國的文化藝術內涵。
錫劇可謂是江南吳地獨特的戲曲藝術,同時受江南水鄉藝術文化的影響,使戲劇的藝術特點與江南地區的文化藝術氛圍相一致,兩者之間的聯系也更加密切。它的傳播以及傳承對于江南地區文化藝術的推廣具有重要作用,錫劇將吳方言作為戲曲語言,同時將江南地區的吳儂軟語作為基本言語,這樣的表現形式使藝術欣賞者充分體會錫劇這一藝術形式的柔美以及婉轉的特性,并感受其中所蘊含的藝術魅力。與此同時,吳方言其本身的柔和性也對戲劇的音腔造成一定影響,使之更具藝術美感,言語表達更加圓潤。
江南地區戲劇的傳播范圍相對較廣,結合清幽美麗的青色以及江南水鄉的怡人風光,都為錫劇這一藝術形式增添了幾分美感,同時也為其傳承以及發揚奠定了基礎。全方面的分析悉具而后可發現錫劇其本身唱腔較多,同時存在不同的流派,比如,沈派、姚派以及梅派都是極其重要的流派,無論從表演風格還是唱腔上都體現了極其特殊的藝術特色,使得錫劇這一藝術形式更具內涵。對錫劇的藝術特點進行探討,可從不同風格以及不同派別角度入手,對這一藝術形式更加全面的認知,在弘揚以及傳承錫劇藝術時,應不斷的拓展傳承范圍,為錫劇藝術的現代化演變打下良好鋪墊。
在錫劇藝術之中其角色行當分工較為顯著,分工過程經歷了多個階段,主要分為戲子戲階段、小同場時期、大同場時期。戲子戲是對錫劇中女性角色以及男性角色的相對稱呼,比如,將女性角色稱作下手,將男性角色乘坐上手,亦或是將女性角色稱作右口,將男性角色稱作左口。小同場時期的錫劇藝術中所包含的角色不斷增加,角色行當已從傳統的三小逐步拓展為老生、花旦、小生以及丑。而大同場時期的錫劇表演重新劃分了角色行當,比如,將老生劃分為文武老生、家庭老生以及奸雄老生,將小生分為文武以及風雅兩部分,將丑分為呆派丑和潮流丑兩類,花旦的劃分方式更加具體,其中涉及閨閣花旦、風騷花旦、青衣悲旦以及文武花旦等等,但若想更加全面的解讀錫劇藝術的角色行當,那么就要從人物形象、舞臺表演以及歌劇演繹等多個方面著手,使分析更加透徹、系統化,提高對于錫劇藝術的認知。
錫劇這一藝術形式的演繹過程中,它的表現形式與中國古典美學具有密切關聯,它所體現的美學精神也與中國傳統的戲曲演繹形式較為相似,比如,在呈現故事情節以及人物個性特點的過程中,會通過立象以及不同意象的表達方式,展現故事內容。所以,錫劇的表演活動中,相關的演繹人員會將歌舞有效結合,從而展現人物的精神世界以及內心世界。比如,以往的錫劇演繹活動之中,如若表現大家閨秀等女性角色,那么大多會通過青衣的形象呈現,青衣必須盡可能做到舉止端莊、嫻靜儒雅、溫婉可人,進而體現人物的個性特點。與此同時,為了最大程度的保證演繹效果,都會要求青衣的演繹工作者提高自身的唱功,盡可能運用溫婉以及細膩的唱腔。由此可見,錫劇角色的演繹過程中,應當盡可能使所演繹的角色貼近人物的實際生活,將歌舞藝術與戲曲有效融合,在表演過程中加強與觀眾的情感交流,獲得藝術欣賞者的認可,使演繹效果達到最佳狀態。
錫劇藝術活動的演繹過程中,應當格外注重人物的塑造,更具獨特性,凸顯錫劇藝術的美學價值,使藝術欣賞者感受其中的魅力。錫劇藝術中的女性人物形象塑造過程中,應體現人物的戲曲化特點,同時結合人物的個性特征,做好藝術人物形象的塑造工作,使最終所呈現的效果更能為觀賞者所接受,并獲得認可。錫劇藝術的表演環節,演員需對表情進行調整,有效拿捏表演過程中的姿態,使神情更加傳神,達到形神合一的效果,體現戲曲文化中的神,在表演過程中展現戲曲藝術的獨有魅力。
若想實現以上設想,就要求演員的表演過程中有效塑造人物,深度理解人物情感,表現人物的心理以及思想,最終形成極具特色的審美標準。
錫劇藝術作品《爛柯山癡夢》為例進行分析,此作品提及我國著名的女性人物,即:崔氏形象,她的性格極其世俗,可謂是勢利眼的典型代表。錫劇表演過程中,若想展現對人物的性格特點,就要通過放大化的演繹方式,使人個性更加突出。這就要求演繹人員深刻把握人物性格特征,但是,也不可忽略人物的其他個性,比如,善良以及真實的一面。由此可見,若想對藝術人物的個性特點進行有效塑造,就要對人物性格進行把握,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以及社會發展形態等等,明確人性格形成的必然性以及偶然性,并全面解讀,盡可能從客觀的角度、歷史的角度評價人物形象的形成過程,對人個性的形成進行人性化的、藝術化的分析。不應如此,演員的表演過程中,也要意識到此人物性格雖說存在可悲以及可氣之處,但是,她的一生也極其可笑、可憐,她是時代發展的犧牲品,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她的個性形成體現了必然性,因此,在對作品進行演繹的過程中,需要將其負面性格全面展現,同時也應合理的滲透憐憫以及惋惜的情感和態度。這就需要錫劇演員從全方位的角度對作品進行定位,而后解讀并分析人物性格,掌握人物的靈魂,使表演過程更加生動,觀眾也能深度體會作品所表達的情感,感悟其中內涵,從而體現錫劇藝術作品的價值。
錫劇藝術的表演內容,較為典型的當屬佳人與才子之間的浪漫故事,因此,此類藝術作品其主角多為女性角色,這一過程中就需要把握女性細膩的情感,通常會通過青衣或者花旦的方式加以展現,使戲劇表演更具特色。以往的錫劇藝術表演活動中,演繹人員格外注重女性角色的地位,在判斷錫劇藝術表演效果時,也會大多將女性角色的演繹作為基本標準,只有充分體現女性角色的細膩情感,令表達更為真實,得到觀眾認可、贊許,方可體現錫劇藝術的潛在功能,并展現其獨有的藝術魅力。從這一層面進行探討,可知錫劇藝術中的人物視覺形象的表達極其重要,需要在凸顯藝術美學精神的基礎上,使人物形象的塑造過程更加意象化,提高演繹效果。
由此可見,錫劇藝術的傳承以及演變過程中,許多曲目之所以可做到經久不衰,并發揚光大,大多離不開劇本對于人物形象的生動刻畫這一因素,只有明確人物個性特征,使演繹更加生動、靈活,方可將錫劇的藝術特點全面展現,為觀眾所接受。
綜上所述,錫劇是我國戲曲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清新優雅,備受觀眾的認可,在對其弘揚以及傳播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觀眾意識到它的藝術魅力,并被其深深吸引。經過百余年的發展以及完善,錫劇藝術形成了獨有的文化藝術形式,深受吳地百姓的認可。社會在發展、錫劇這一藝術形式也在不斷發生變化,若想使這一藝術形式實現長遠化的發展,就要進行不斷的創新,緊跟時代的發展形式,積極滲透新時代的元素,展現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在此過程中,相關的藝術工作人員也應加深對此藝術形態的研究,形成新的認知,在此文化藝術背景下,推動錫劇藝術持續性、長遠化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