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零時40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將阿爾及利亞一號通信衛星發射升空。
阿爾及利亞一號通信衛星是中阿兩國航天領域的首個合作項目,也是阿爾及利亞第一顆通信衛星,將主要用于阿爾及利亞的廣播電視、應急通信、遠程教育、電子政務、企業通信、寬帶接入和星基導航增強服務等領域。
阿爾及利亞一號通信衛星和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分別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和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制,測控任務由西安衛星測控中心、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等共同完成。這次任務是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第258次飛行。
國家統計局日前發布的《2016年全國科技經費投入統計公報》顯示,2016年我國研發經費投入總量達到15676.7億元,比上年增長10.6%,增速提高1.7個百分點,再創歷史新高。
國家統計局社科文司高級統計師關曉靜介紹,這是自2012年以來研發經費增速持續4年下滑后的首次回升,也是研發經費在經歷了2014年、2015年連續兩年個位數增長后重新回到10%以上的增長速度。據了解,近年來我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一直呈穩定上升趨勢,與發達國家的差距逐年縮小。2016年我國研發經費投入強度達到2.11%,比上年提高0.05個百分點,連續3年超過2%。
我國研發投入持續走高,得益于政府引導和政策環境的不斷優化。2016年,國家財政科技支出達7760.7億元,比上年增長10.8%,增速為近4年來的最高水平。科技撥款占財政撥款比重為4.13%,比上年提高0.15個百分點,改變了2011年以來連續下降的局面。一系列鼓勵全社會研發投入的政策取得良好效果,以企業研發費用稅前加計扣除政策為例,2016年享受該項政策的工業企業比上年增長20%,這些企業減免的所得稅比上年增長8.9%。2016年,全國開展研發活動的工業企業比上年增長18.1%,投入的研發經費比上年增長9.3%,增速分別比上年提高2.6個和1.1個百分點。

黑龍江建三江
黑龍江農墾建三江管理局近日收到國際天文學會小行星中心頒發的“建三江星”命名公告銅匾以及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頒發的命名證書和軌道運行演示光盤,這意味著國際天文學會將一顆小行星永久命名為“建三江星”。
黑龍江農墾建三江管理局是我國重要商品糧基地,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重要貢獻,擁有“中國綠色米都”的美譽。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在農墾建三江管理局洪河農場建有天文觀測站。
2016年10月,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小行星命名委員會向國際天文學會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提出命名“建三江星”的申請。2017年3月12日,國際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批復了命名申請,正式將國際編號為“二0七七二三”號的小行星命名為“建三江星”。
據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制作的演示光盤介紹,“建三江星”距地球1.89億千米,到太陽的平均距離3.51億千米,軌道半長徑2.3399636天文單位,軌道偏心率0.0481777,軌道傾角3.66752度,繞日運行周期3.57957年。
我國量子保密通信領域迎來又一突破,中國電子科技集團于12月4日發布了一款新型高速量子隨機數發生器,量子隨機數實時產生速率大于5.4G比特/秒,極限值突破117G比特/秒,刷新了此前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團隊68G比特/秒的記錄,成為目前世界上產生速率最高的量子隨機數發生器。
按照密碼設計的基本原則“一切秘密寓于密鑰之中”。密鑰是密碼安全性的根基,而密鑰產生的質量如何、效率高低,則取決于隨機數產生的技術,即隨機數發生器性能的好壞。隨機數產生的速率越高,就意味著在單位時間內能夠產生更多的鑰匙,做到真正意義上的隨機發鑰,令企圖竊密的人眼花繚亂、無“鑰”可用,難以在保密通信中迅速找到破解密碼的鑰匙并竊密。
作為國家信息安全和經濟社會活動的基石,如何確保通信安全一直是一個世界性難題。行業普遍認為量子保密通信技術,作為一種“無條件安全”的通信保密手段,能夠完美地解決信息傳輸過程中的安全問題,是新一代信息網絡安全解決方案的核心技術。
而作為量子保密通信核心設備之一,量子隨機數發生器的發展一直受到行業的關注。此次發布的高速量子隨機數發生器具有“真隨機、超速率、小型化”等特點,共獲得5項發明專利,其離線輸出的量子隨機數比特率比傳統技術高3至4個量級,處于國際領先水平,可廣泛應用于量子通信產業和信息安全產業。

SARS冠狀病毒
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于12月3日發布了18項年度代表性的世界互聯網領先科技成果。其中,14項成果由大會獨立發布,4項成果由大會領先科技成果推薦委員會發布。
其中,大會獨立發布的14項成果分別是:華為3GPP 5G預商用系統、Arm安全架構、微軟情感計算框架下的情商型人工智能小冰、北斗衛星導航系統、高通基于其面向移動終端的5G調制解調器芯片組實現全球首個正式發布的5G數據連接、基于“神威·太湖之光”超級計算機系統的重大應用成果、世界首臺超越早期經典計算機的光量子計算機、特斯拉垂直整合能源解決方案、滴滴基于大數據的新一代移動出行平臺、摩拜無樁智能共享單車、阿里巴巴ET大腦、百度DUEROS對話式人工智能操作系統、AWS GreenGrass、蘋果AR。
近日,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專家在SARS冠狀病毒起源與進化研究中取得新進展,基于在我國云南發現的一處SARS蝙蝠冠狀病毒天然基因庫,科學家們研究發現了我國蝙蝠攜帶有不同株具有跨種傳播至人群可能性的SARS冠狀病毒,揭示了SARS冠狀病毒可能的重組起源,為相關疾病的預防提供了重要依據。
蝙蝠是SARS冠狀病毒的自然儲存宿主。自2005年以來,多個研究團隊在世界不同地區的多種菊頭蝠中發現了越來越多的SARS冠狀病毒。但是有關SARS如何在蝙蝠中進化產生、從哪里的蝙蝠種群中出現等問題一直未得到解答。
中國科學院武漢病毒研究所石正麗研究團隊自2011年起對云南省一處洞穴的菊頭蝠種群開展了SARS冠狀病毒的長期監測,在64份蝙蝠糞便粒和肛拭子樣品中檢測到了SARS冠狀病毒RNA。分析顯示,流行于這一洞穴的蝙蝠冠狀SARS病毒高度多樣。通過進一步的重組分析,專家在這些SARS冠狀病毒基因內部多個位點發現了頻繁重組的證據,并推測SARS冠狀病毒的直接祖先可能通過這些蝙蝠SARS冠狀病毒的祖先株之間發生的一系列重組而產生。相關研究成果近日已在線發表于國際病原學權威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病原體》上。
國防科工局與國家發改委日前聯合組織召開“一帶一路”空間信息走廊建設與應用實施推進會,旨在打造一批空間信息國際化龍頭企業和知名品牌,加快中國航天走出去步伐,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強大空間信息支援和有力保障,造福沿線國家和人民。
不久前,中國“一箭雙星”成功發射兩顆北斗三號全球組網衛星,從而拉開了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全球組網序幕。目前,中國北斗系統已覆蓋巴基斯坦、沙特、緬甸等近30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根據計劃,中國將于2018年前后完成18顆北斗衛星發射,率先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提供基本服務。
據國防科工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不單是北斗導航,近年來以高分專項、探月工程、載人航天工程為代表的重大科技專項碩果累累,中國遙感、導航和通信衛星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具備實施“一帶一路”空間信息走廊的技術基礎和條件。
國防科工局與國家發改委聯合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一帶一路”空間信息走廊建設與應用的指導意見》指出,基本建成“一帶一路”空間信息走廊大約需要10年的努力。